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奖牌给哪组》教学反思


《奖牌给哪组》教学反思
    三年组  吴静波
这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规定,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是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因此,本节课以两组不同人数的小动物投球作为切入点,成功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看完两组小动物投球结果时,学生更是议论纷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讨的热情,纷纷说出自己的评判的结果和原因,有的说算总数比出哪组赢,有的说找出投球最多那组赢,还有的说这两种方法都不公平,因为人数不同。这时很自然地引出了要求一个平均数来定输赢。在探求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我没有一带而过,由于学生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花费了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学生尝试解题、归纳方法不但费时少而且效果佳。对于理解力低的学生则通过动手来摆小圆片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进而提升到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最后,学生不仅要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对算法进行优化。
《奖牌给哪组》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通过争当公平、公正的小裁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与人数不等的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淡化单纯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庭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还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奖牌给哪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六册P71~74。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裁判奖牌等;(生)自己喜欢的图案、数学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懂统计图
       (投得多的……哟,真不错;是个投篮小高手;投得少的……不要紧的,多多练习就会越投越准的;投篮是要讲究技巧的。)
       (显)红小三(2)班的同学选出全班的投篮高手分成两组举行了两场投篮比赛,还把结果制成了统计图。我们任选其中的一组来观察吧,说说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活动二:奖牌给哪组?红小三(2)班的同学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当裁判,帮他们评一评每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贴:课题)
       你们能不能做个公平、公正的小裁判啊?
        当好小裁判可要听清两点要求:(1)同桌合作从中任选一场来评;(2)评的时候看谁观察得仔细,办法想得好,理由说得充分。我们还要给优秀裁判员发奖牌。
        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
        反馈:哪一桌小裁判评的是第一场的?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小结:评出冠军组是第一小组。
        反馈:哪一桌小裁判评的是第二场的?
        相机点拨:两组的人数不等是这一场的特殊情况,那我们还以总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公不公平?那怎么样评判才公平呢?请同学们大胆地发表意见……
       (显:移多补少的方法)
         出:像刚才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把小组里每人投中的个数先合起来再平均分给每个人,最后看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
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出来。
        有会算的吗?会的在草稿本上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打开书看71页,看懂算式意思的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谁来说说怎么算?(师板书)
        相机点拨:括号里算出来的表示什么?所以,列综合算式时小括号不能丢掉。除以几表示什么意思?得到的是什么?平均每人投中几个也就是这个小组投中的平均数。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得到小组投中的平均数。另一个小组投中的平均数也就是几个?
        小结:我们用计算和移动的方法都得出了平均数,又根据平均数的多少公正地评出了第二场的冠军是第二组。
活动三:练一练
        我们班有同学以前参加过文艺比赛吗?
        那你们知道参赛选手的最后得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显)老师这儿有一张小选手参加“新苗杯”校园小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你能先估一估他们三位的平均得分大约各是多少分吗?
        你是怎么估出来的,跟同桌交流一下。
        估得到底准不准确,请你算一算,填在书上73页的第1题。
        集体订正。
       活动四:说一说
       1、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老师就收集到一条:(显)我从校医那儿了解了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还知道了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1厘米。
        那是不是说每个同学的身高都正好是131厘米啊?
        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呢?
        你们知道这个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指出:有的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要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还有的跟平均身高一样,其实平均身高反映出的是全班同学身高的一种平均水平。
       (显)老师还从网上了解到我们全陕西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由此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超过了全区的平均水平。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全课小结: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写一篇数学日记,下节数学课上我们再好好交流。
        教学反思:
        1、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通过争当公平、公正的小裁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与人数不等的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淡化单纯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庭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还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