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让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同学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考虑和创新意识。
3.让同学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协助同学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笼统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五角星、剪刀、纸扇、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尺)把你的三角尺拿出来,你能找一找它身上的角吗?再用手摸一摸哪里有角。
[设计意图:充沛利用学具,调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同学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课件显示:钟面、剪刀、长方形、五角星。
谈话:它们都是角的好朋友,从自身带来的这些物体中能找出它们身上的角吗?再摸一摸。
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的其他局部隐去,留下角的轮廓。让同学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一样的地方吗,根据同学的叙述写上角各局部的名称。
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通过“看”、“找”、“摸”的活动,体会角在面上,并借助课件协助同学体验角的笼统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做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身灵巧的小手做一个角吗?(每个小组都有多种可做角的资料。)
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感觉你做的角与同桌做的角大小怎样?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设计意图:让同学用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同学留出充沛的考虑和表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做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得到的?
(2)课件演示例3钟面图(7时、3时、2时、7时20分)。谈话: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有没有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3)生活中,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3时、7时20分)钟面,小朋友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可能有同学用课本介绍的方法,也前能通过数分针与时针之间有多少小格来比较。)
[设计意图:充沛利用和发明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资料,引导同学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实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想想做做”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身手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课件展示题目。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1)动手拉扇子、合拢剪子。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2)给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启发同学充沛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起同学的兴趣。]
四、总结全课,安排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身手,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教学反思
1. 引导同学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标明:当学习资料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同学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规范(实验稿)》也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同学充沛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我通过设计“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同学觉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增进了同学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同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考虑。
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同学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同学自身动手,使同学的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本节课设计的“找”、“摸”、“说”、“做”的环节,协助同学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这一环节也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并非易事。本节课我对同学学习水平的差别关注不够,这方面,今后还应作更多的考虑,并尝试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