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21-7-24 14:55 编辑
本节课以“模型思想、推理能力、应用意识”三个关键词贯穿全课。 模型是联系现实和抽象的桥梁,在构建“速度”模型时首先设置了现实的情境并利用解决5号选手有没有希望超过2号选手的现实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其实已经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列除法,通过算两名选手一分钟的路程比较出谁快,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求出每分钟的路程也不能表明学生理解了“速度”。“速度”概念的建立还需要直观的操作把学生已有平均分的经验与学生抽象算式之间建立联系,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利用一根直观的线段图把学生的经验调动了起来,学生利用线段图来说清“4分钟跑了1000米,为什么求1分钟跑了多少米用除法来计算呢?”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通过线段图这种直观方式找到平均分的经验,让学生们感受到,速度其实就是把路程按照时间平均分后,得到的一份的长度,有了这种感知就能建立起“速度”概念的模型。 推理能力的培养也体现在本课中探寻关系环节。我们在理解速度的基础上出现了路程、速度、时间的第一个模型,其他两个关系,就需要孩子们大胆的猜想,猜想背后其实就是锻炼孩子们的推理能力,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图三式以及乘除法关系的经验,学生在猜想任务的驱动下就能调动已有的经验形成合情推理的能力,在这个环节落实了核心素养——推理能力。 应用意识是所有解决问题中都应该落实的一个素养,本节课就是在满足生活需要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很多孩子在学了速度、时间、路程之后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学习速度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最后在应用环节,孩子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以致用,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都是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数学是研究一般的规律性的东西。反过来,人们又可以把一般性的结果应用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这才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最后播放中国速度,旨在让学生明白,速度改变世界,知识创造未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增强责任感,在情感上受到更大的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