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笼统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掌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同学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同学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先说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布置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条1米长的绳子。
2、请同学用这1米长的绳子丈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从而引起同学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发明了条件,一方面通过剪1米长的绳子,复习了米,另一方面为下面建立四个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提供了直观资料,并且布置用1米长的绳子丈量铅笔的长度,激起了同学对探索新知的强烈渴求,使同学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布置让同学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同学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丈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认识厘米。先让同学知道0-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还有哪里是1厘米?让同学尝试着归纳直尺上怎样的长度是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动手剪1厘米的绳子,与图钉比较,找自身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同学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沛发挥同学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同学数0---5、4—7各是几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
(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同学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丈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先让同学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同学各抒己见后再归纳丈量的方法。在同学交流的方法中也许会出现不是从0刻度开始,或者尺子没有0刻度的情况,这里进一步让同学同桌讨论,交流丈量方法。最后再让同学在学具或身体上寻找物体进行的练习。
(对于用直尺丈量的方法,在保守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同学丈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实际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丈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丈量是同学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同学怎样量,而是基于同学已有的经验和同学间的不同差别,先让同学尝试,再反馈,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丈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同学学会量之后再去丈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抵触,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同学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
(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资料提供给同学,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同学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同学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同学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丈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同学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同学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身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同学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时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同学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同学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同学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同学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同学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布置了三个综合练习。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同学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同学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布置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同学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同学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同学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