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桂馥兰香 于 2020-3-11 11:43 编辑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室物品的要求,让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表述的语言。如: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要纠正为“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二、新授: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将课本封面与铅笔表面比大小的要求。先让学生认一认、摸一摸哪是课本的封面,哪是铅笔的表面;再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重点说出是怎样知道的。
2、比较两个长方形纸片的大小。按课本要求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剪下来,比一比。再交流个性化的比较的方法。
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看到黄色的纸片比蓝色的纸片大。
3、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说得不准确,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看法的机会。对于“黄色长方形比蓝色长方形大,是指黄色长方形纸的面积比蓝色长方形纸的面积大”这一解释,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
三、比一比:
1、第1题:分别比较两组物品表面的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后比较,可用实物代替。
第2题: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先观察,并提问:你能用眼睛直观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然后鼓励同桌想办法进行比较。
2、交流比较的方法,可分为两个环节:
(1)、学生个性化比较方法的交流。边交流边讨论能否得到一定的答案。如果学生中出现了平均分成小方格的比较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堂上这一难得的生成资源,让其他学生试着做一做;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方法,让学生试一试。可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两个图形平均分的方格必须一样大小。
(2)、交流平均分成方格的比较方法。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不同的分法。
3、对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课堂上大家想出的比较方法,然后提出教材上“说一说”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和自己个性化的表示符号。
第二题,是稍复杂的借助方格对图形大小进行比较的练习。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的过程。
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3、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教学重点: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准备: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出学会测量和计算面积是一些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新授:
1、老师提出测量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几种正方形纸中自己确定一种作为测量单位,并同桌合作开始测量。
2、交流、整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的方式与结果。同时,把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
三、议一议:
1、分析大家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正方形的边长越大(测量单位越大),测量的结果(正方形的个数)越少。引导学生反过来说一说。
2、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同一种正方形纸再测量一次课桌面,或测量凳子表面等。让学生体验在统一的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用相同的测量单位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学生测量的结果会有不同。
第二题,用数学课本做测量工具,测量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面积。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再测量。可分组进行。
第三题,用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给定图形的面积。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五:问题与讨论:
可先小组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
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议论、探讨、推测的活动中,经历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过程。
2、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对“议一议”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为下面的探索活动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索:
1、在“议一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让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巡视和个别指导。
2、让学生交流各组合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以及是怎样算出的等。
3、师生共同总结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4、呈现平均分成100份、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并提出教材中的问题(2),请各组研究。
5、在交流各组推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三、议一议:
全班讨论,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数数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推算的。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二题,是本节课内容的变式练习,也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第三题,让学生不摆,只算。若有的学生直接推算有困难,可先摆、画,再算。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2、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再展示拼出的图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
3、讨论“议一议”。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4、总结公式。先让学生试着总结,再交流。
三、试一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下,再全班交流。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三题,是关于学生身边实际物品表面面积的计算,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应用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每生一张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彩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正方形面积公式
1、让学生边操作、边计算。(1)题,让学生量一量长和宽,再计算。
2、(2)题,先提“剪”的要求和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议论,重点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或理由,然后再剪。
3、直接提出(3)题的要求,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第二步,总结正方形面积公式。
4、总结后,可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分析比较,重点了解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公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三:练一练:
第一题,提示学生注意图中的单位,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题,是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1)题答案:80×80=6400(平方厘米)。
(2)题稍复杂,先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四周下垂10厘米”的实际意义,再解答。答案:80+2×10=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1=1(平方米)
四、兔博士网站:对于费旧电池的危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这里主要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乱扔费旧电池对土地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规律、运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3、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教具准备:扣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规律。
1、摆扣子。呈现教材上的三组扣子图,师生共同观察,接着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组、(5)组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
2、完成统计表,可全班一起做,也可分组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然后交流。
3、全班讨论。先让学生讨论“议一议”的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三:探索规律:
参照前面的方式进行。
四、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与同伴合作,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过程。与同伴合作
2、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能克服解决问题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铺地面问题。
1、引出问题。师生谈话提出亮亮家装修的问题,同时,师出示小黑板,提供亮亮卧室的长、宽和可选择的瓷砖信息。
2、进行关于铺地面问题的一般讨论。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交流自己的经验。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方法一,同时给出两个问题,先小组内研究,再小组间交流。
方法二,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即:先提出问题(1),鼓励小组合作解决(计算方法)。在交流之后,再进行需要钱数的计算。
注:在上述两种方法中,问题(1)是本节课的重点。交流时,要让学生把计算每种瓷砖块数的方法都说一说。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方案。在交流、归纳各种方案之后,让学生队方案进行讨论。
三、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