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同学学习的地方,每一位同学都很关心自身的学校,本节课中教师就是利用了同学与学校的特殊的关系,从多方面让同学感受到学校对自身生长的关心,也让每个同学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做学校的小主人,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这也是新教材对同学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给同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身的见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朋友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意给同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考虑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沛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小朋友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再次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选择性、开放性、层次性、多样性,给了同学探究的空间,不只是形式的开放,还有理念的开放,层层递进,信息量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获取不是老师硬塞给小朋友们,而是小朋友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积极的考虑,不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交流和谐而又自然的融为一体,思维的碰撞不时燃起知识的火花,小朋友们的学习欲望自然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以充沛的发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估算教学重在培养小朋友的估算意识,以和在估算时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战略的能力。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本课教学对于估算的方法小朋友们马上就能找到,因此我把主要的精力花在让小朋友们在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之后,比较分析哪种方法更会接近正确值或更符合实际情况。而这对于很大一局部同学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当小朋友们选择自身的方法估计了47人,每人11元门票,带470元够不够后,我把任务抛出去——对自身的估算方法进行合理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更能确定470元不够时,课堂气氛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热烈,很多人陷入了迷惑当中。
着急的情绪袭来之际,我不停地对自身说要给小朋友时间。终于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蒋婷:47 * 11≈550(元),把47估成50估大了3个11, 470元不够;刘俊豪:47 * 11≈470(元)把11估成10,估小了1,结果就小1个47,估小了还得470,那肯定不够。赵婷:47 * 11≈500(元)因为把47估成50大了,把11估成10小了,一大一小答案就最接近精确答案,所以最合理。把47估成50,结果大了3个11是33,把11估成10结果小了1个47,所以最后小了14。
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其余的小朋友都积极地回应起来,等待让我看到了胜利的喜悦。以至于在解决第二个问题“22×23”大约等于多少时,徐晔告诉我:“把22估成25,23估成20,结果是500,肯定最接近正确答案”,她的回答并不在我的预设当中,但她的回答赢得了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的喝彩!
本节课内容简单,对同学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同学会把因数中任意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单从计算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同学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会遇到困惑,例如:可乐每瓶3元,买21瓶可乐,60元够不够?一般同学会想到把21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 ,20×3=60(元)60元钱够了,于是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呢?我让同学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同学终于明白,我们把21看成20来计算是把结果估小了,实际结果比60大,所以60元是不够的。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提高了同学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