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的慈眉善目看一眼就如春风拂面,安神静心;刘老师的课听一次就会佩服敬仰,眼界大开。有幸又一次在李付晓老师的带领下,与工作室的小伙伴共同研讨了刘德武老师的《平均数练习课》,这次练习课的研讨,如同拨云见日,给迷茫的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刘老师这节课的设计不仅对“平均数”的概念突出了本质,丰富了内涵,扩大了外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更是“教育无痕,成长有迹”。一起再现精彩设计,感受教育智慧。
刘老师这节《平均数练习课》共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生活激趣,唤醒回忆。
刘老师让学生猜猜自己多少岁?(70岁),因为一则报道: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2岁而感到郁闷,求学生开导。此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童言无忌,随着学生“你再过2年就去世了”,“平均寿命72岁不代表只能活到72岁”单纯的对话交流,孩子们对平均寿命的理解逐步明晰。此环节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活跃。
二、基本练习,突破难点。
本环节设计了两道练习,求48、49和53的平均数,通过“总和除以总份数”和“移多补少”的方法唤起学生求平均数意义的方法。
再出示王叔叔射击场的成绩:6、2、0、5、7环,求平均成绩是几环。根据学生的汇报,刘老师在此巧妙设疑:“0环算不算?除以4还是除以5?”这一核心的追问,引发起学生的矛盾冲突,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总结出0在数学中的意义:表示一个也没有、占位、0在统计中是一个重要的数据,而突出“平均数”的本质。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对学生来说却是易错点,也足可以看出刘老师的良苦用心。
三、变式练习,发现捷径。
课件出示:5根电线杆,它们的长度分别是270米、271米、271米、273米、275米。它们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米?
此题数据较大,用总和除以总份数的方法很麻烦,爱思考的孩子们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外,还想到了用找基准数的方法简单地求出了平均数。因为5个数都在270附近,把个位上的数0、1、1、3、5相加求出平均数是2,然后再加上270,得出最后的平均数272米。这种“看似无心却有心”的巧妙设计,正是让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感受对算法优化的一种过程体验,也体现出刘老师的高瞻远瞩。
四、逆向思考,拓展思维。
顺向思考便于理解,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虽难于理解,但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智力发育。通过第一道题,从1-9卡片中,任选3张,使他们的平均数是4。学生通过计算或者“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很快选出3、4、5或者1、4、7或者2、4、6;紧接着提高难度,选出3张卡片,使它们的平均数是4,但不能选4。学生试做后,老师追问:你是怎么选的?这道题给我们什么启示?层次分明的两道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更加拓深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充分体现了刘老师的教育理念,在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提升。
五、字母概括,探究规律。
用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它是学生对数的一个质的发展过程,数从一个确定状态变成了一个不确定状态,培养了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刘老师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a,进行方法建模,再过渡到四个数的平均数是a,当其中两个数都小于a,第三个数大于a,判断第四个数( )a。此题的选择我认为太棒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缜密的推理能力和思考方式,刘老师又借助直观、灵动的条形图验证第四个数的不确定性,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在多种情况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让优等生“吃饱”,让中等生“吃好”,落实了《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六、生活应用,体现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一片死海,不能用于生活的数学就没了存在的价值。刘老师设计了一个通过五个等级(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满意D不太满意,E很不满意)评价营业员服务水平的问题,瞬间使数学具有了生活气息,因为学生前面已经有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用数字替代字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接着又通过“希望每位同学的考试成绩都在平均分以上”和“爸爸今年32岁,妈妈体重53千克,小明身高90厘米,求三个人的平均数是多少?”两个生活应用,凸显出“平均数”概念的本质意义。这些看似细小、平实的设计恰恰体现出刘老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教育智慧。
一节好课不仅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过程的探索、情感的体验和素养的提升。通过对刘老师这节课的研读,打破了我对练习课原有的认知,练习课不是“烫剩饭”的枯燥重复,不是“做题课”机械训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理念,以运用为目的,让学生趣味盎然、欲罢不能的投入其中,仍然保持“旧课不旧”的新鲜感为之沉醉。练习课不在于练了多少道题,而是每道题是否起到了它应有的价值:是巩固了知识还是激发了兴趣?是培养了习惯还是提升了素养?是渗透了方法还是拓展了思维?
研读完刘老师这节课,除了佩服、羡慕外,我掩卷沉思,本节课有太多的精华可以吸取,以下三点是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
一是刘老师具有高深的理论支撑,渊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教导我们需要克服惰性,不断学习,博览群书。只有静心地积淀,才能精彩地呈现;
二是真情付出,用心设计。每一道出其不意的练习,都是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用心,对教材的把握与解读。简单随便、就题讲题的课堂,不可能有惊喜的生成,只有用心思考,才能“匠心”独居;
三是训练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做到课堂的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刘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语、平易亲近的神态、娴熟调控课堂的能力都是精彩的基底,刘老师的练习课为我们树起了标杆,提醒我们要去精心雕琢、努力修炼。
好的教育是让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教育,刘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如同潺潺而来的细流,平静中带有涌动,和谐中伴着奔腾。巧妙的设计令我们眼前一亮,灵动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思。在无痕的教育中,让数学回归本真,让学生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