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吴仁平老师执教的《烙饼问题》一课。“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 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像吴老师所说的,烙饼是他喜欢 的最普通也是最寻常的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 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从而向学 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节课 吴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厨艺,科学的统筹方法,也是课堂教学中一桌丰盛的精神大 餐。我认为这是一节有味道的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味儿。本课从始至终,一直贯穿于生活情景中。上课伊始,吴老师就展示了自家厨房情境,交流吴老师做饭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一下子和老师拉近 了距离。接着由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煮鸡蛋入手,煮鸡蛋中用到一起煮的情况就比较节省时 间,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为本节课的“两张一起烙”的知识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对 于最优问题需要的关注节省时间和节约资源做了很好的实例讲解,学生易于理解。在学生熟知的生 活情境里渗透数学优化思想,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感悟、并掌握烙饼的最优方案奠定了基础。通过 这些情境的创设,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蕴含在生活中,它来源于生 活,又服务于生活。领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2.关注学生认知,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科学”味儿。鉴于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特别是 对抽象的概念、公式、规律等,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公式,根本不会运 用,更不要谈如何去创新。故吴老师注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探究两张饼的优化方案时,让 学生运用“手”作学具,通过“动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先是怎样去烙两张饼、四张饼……然 后在探究三张饼,五张饼……让学生亲身体验烙饼最优化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明白什么是同 时烙、什么是交替烙,然后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分析得出烙饼张数与所用时间的关系,烙饼的 张数不同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通过直观生动的体验过程,击破烙三张饼最优化的烙法这一难 点所在。这样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 的规律,而且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先是用手比划两张饼的烙法,接着用于圆片代替饼进行演示,最后用表格整理各项数据总结出结论,遵循了“有物不用图,有图不用 表,有表不用字”的原则,通过调用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数学化,数学趣味化。
3.关注教学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人情”味儿。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枯燥的数字、程序 化的讲解、机械化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 信心。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言语的沟通,心灵的交融,都会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在吴老师和 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 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 悦,明白了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思考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如:课堂中当学生已经回答出了想要 的结果时,吴老师总会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真能学以致用”、“真能举一反三”、“勇敢的孩 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这些课堂评价和适时的引导,无不体 现了吴老师的学生发展观,也体现了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
4.强化问题意识,在思维碰撞中感受数学的“魔法”味儿。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 学,其实就是学生、教师、教学资源之间的一种精神的沟通和心灵上的碰撞。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并从与他 人的交流碰撞中获益。学数学就是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行训练和提升,并且在学生的 思维发展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本节课在课程的开始老师先鼓励孩子给老师提一个脑筋急转 弯,学生鼓足勇气提出以后,老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机智的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当其他学生 回答出来后,老师再同样给孩子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同一天出生的两个小孩,长得一模一 样,是一个妈妈生的,不是双胞胎,请问咋回事?孩子对此辩的不亦乐乎,在争辩中活跃了思维。接着是通过提问“煮一个鸡蛋要5分钟,煮三个鸡蛋要多少分钟?”这不是简单的乘法,利用同时 煮鸡蛋的方法,渗透同时烙饼的方法。三张饼的优化方案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探究烙3 张饼最短时间的时候,吴老师没有直接让已经在探究出正确答案的小组来说明9分钟的合理性,而 是先让得出12分钟的小组试错,然后利用正确的小组之间的辩论,使课堂成为了不同思维的战 场,火药味儿十足,孩子在争辩中,优化了方案,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增进了交流。在孩子 的争辩中,吴老师不失时机的通过几个关键性问题:三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使用最佳方案时, 与别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吴老师巧妙的设计了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辨。让学生知道 怎样的策略是节省时间的策略,还知道为什么这是最节省时间的策略。最后,学生在掌握了一次两 张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果最多一次可以烙3张饼的优化方案,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点上通过 自己探究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总之,金无足赤,如果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爱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 和鼓励,就更能反馈出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于在后续学习中对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对“可能”认识的拐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