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第1课时 青春飞扬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青春含义的理解;青春的意义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通过探究合作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拥有青春的快乐,在体验中感悟青春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春的意义。
教学难点:青春含义的理解。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有人说,青春是泪水;有人说,青春是任性;有人说,青春是无悔……
想一想:你认为什么是青春?你会用哪些词语描述青春?
提示:纠结、梦想、莽撞、遗憾、美好、勇气……
教师总结:有人说,青春是泪水;有人说,青春是任性;有人说,青春是无悔……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青春飞扬”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成长的渴望
活动一:描述青春
(多媒体展示活动要求)
大家说出描述青春的词语。在青春的词典里,独立、自由、理想、信念……这些词语具有特别的意义。
想一想:你对青春有什么渴望?
提示:翱翔、梦想飞扬、浪漫的爱情、激荡的情感。
教师强调:面对青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憧憬,形成不同的理想,规划青春路径,思考自己如何走过青春之路。
目标导学二:飞翔的力量
(多媒体显示)
活动二:展开想象
想象你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应该拥有怎样的羽翼才能独立飞翔?
提示: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即可。
教师讲述:大家写了很多词语,比如自信、自尊、自强等。我们现在看看它们能不能使我们展开翅膀翱翔于蓝天。
(多媒体显示)
有些人从小就失去了自信,源于常常有大人们训斥:“这孩子太笨了,将来没有什么出息。”久而久之,他就会自己认可了,碰到小失败就会自我安慰:“反正我很笨,我是不会完成的。”这样他的青春年华就少了一份快乐,多了几分悲伤。但有些人就具备了自信,无论是别人的贬低,还是碰钉子,他总会保持一种自信的心态,相信自己,所以他历尽千辛去攻克,拼尽全力去改变,终于他的努力,造就了成功,也尝到了自信的甜头,后来,自信便一直陪伴着他。
活动三:你选择谁
(1)你会向他们谁学习?说说理由。
提示:向那些具备自信的人学习。生活中,我们因为有自信才有勇气,才能坚持,创造奇迹。
(2)青春为什么需要自信?
教师讲述: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我们才能怀有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现优势与才华,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多媒体显示)
轮椅姑娘——李玉川
11岁时充满阳光与快乐的李玉川因一次事故导致全身23处骨折,高位截瘫,只能与病床和轮椅相伴。
“画画是我从小的爱好,虽然身体残疾了,但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所以,即使再苦再累,我都必须坚持下去。”李玉川告诉记者,为了画画,她坚持积极治疗。只要有时间,她就会练画画,因为那是她的梦想。
由于身体的缘故,李玉川没法天天去学校,几乎靠自学,但她的成绩一直优秀。十多年来,她先后辗转北京、江西、山西等地治疗。其间,一直有很多热心人士帮助和资助她。在求学的第四年,按照有关规定,李玉川取得了北京的学籍。
没有向命运低头的李玉川,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自学完成了中学的课程,并考取了国内绘画艺术最顶尖的学府——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给了她一份宝贵的录取通知书。2013年,玉川又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公费研究生。
思考:
(1)轮椅姑娘李玉川给我们带来什么震撼?从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提示:李玉川遭遇事故导致高位截瘫,但她没有放弃梦想,克服各种困难,考取了国内绘画艺术最顶尖的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又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公费研究生。这让我们看到自强不息的李玉川。
教师讲述:通过李玉川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自强不息的李玉川。使我们懂得要自强,不向命运低头。自信、自强使自己的青春无悔。
(2)青春为什么需要自强?
教师讲述: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自强的重要内容。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
(多媒体出示材料)
我们的进步,表现在时时、处处、事事:
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与同学有效沟通,顺畅表达;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3)反思一下,这些进步能否给你带来自信?与同学交流,找到能让自己增强自信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尝试。
提示:能。帮助朋友解决困难;把生活中不开心的事记录下来;做让自己开心的事等等。
教师讲述: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成长的足迹,印记着我们克服惰性、抵制不良诱惑、战胜自我的努力。相信自己,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
(多媒体显示材料)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4)思考: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教师讲述:青春期的我们要坚持自信自强,勇于承担历史重任,肩负起祖国的希望。
归纳:对于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多梦想等着我们去实现,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激荡的青春活力,自信的青春热情,自强的青春态度,会给我们飞翔的翅膀,助力青春成长。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让我们给青春插上翅膀,去实现青春的梦想。激荡的青春活力,自信的青春热情,自强的青春态度,会给我们飞翔的翅膀,助力青春成长。我们要培养自信、自强的品质,使得青春更放光彩。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1.利用分组抽题的方式,讨论所抽题目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结合一些情景设置,让学生从生活的事例中理解青春。把抽象的青春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这节课学生分组讨论,由于是抽题讨论,使有的学生只学习自己所抽取的问题,在老师讲其他问题时,这些学生不注意听课。以后要注意调整使用这种方法。
3.培养自信、自强的方法,讲得再细致点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第2课时 青春有格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思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句子中的“格”?
提示:格是正确、形式、规矩的意思。
教师讲述:放飞梦想的青春时代,我们可以张扬、放纵、探险、自由、任性、哭闹,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们要让青春有风格。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青春有格”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
(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们“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呢?
(1)如何理解“行己有耻”?
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多媒体显示)
勾践卧薪尝胆
(2)越王为什么“置胆于坐,饮食尝之”?
提示:这是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教师讲述:“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教师总结:“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多媒体显示)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思考: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提示:纪律、规章、法律、道德。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过渡:我们看一看这个片段
(多媒体显示)
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数学,考完后排名。老师发完卷子走了,刚开始大家在认真做题。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到邻座的同学已经做出来,而老师又没在,我就想抄袭他的。我心里还是纠结“这是考试,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次考试完,老师排名次,如果这道题写错了,名次我有可能就排在后面,回家妈妈又得唠叨我”。
活动一:出谋划策
“我”该怎么办?帮“我”出出主意?
提示:看吧,没有老师监督;不看,不管有没有老师我们都要遵守考试纪律。
教师讲述:同时“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
(多媒体显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选自《大学》
活动二:说一说
(1)《大学》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阅读——阅读感悟“微尘”
“微尘”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期间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市民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有人认为,“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现在,“微尘”已经超越了一种称谓,成为不留姓名无私奉献公益事业的群体、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
(2)谈谈你对材料的感悟,并说一说以后的打算。
提示:行善在于心,在于行动。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多媒体显示)
探究与分享
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儿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
活动三:探究合作
探究合作一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提示:应看到小勇同学的优点,鼓励他的行为并向他学习。
(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提示:我会替小勇感到高兴,并将小勇作为我的“榜样”向他学习。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把童小勇作为榜样,向他学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我们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多媒体显示)
小明这学期又被选上“三好学生”,这是他连续三次当选了。当有同学问他时,他说:我每天晚上都要对自己今天的行为进行思考、检查,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注意自己的言行。
探究合作二
小明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平时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教师讲述:小明做到了“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多媒体显示)
探究与分享
观点一: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
相关链接:《大学》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探究合作三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提示:观点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教师总结: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春有格,就是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我们做一名有志青年,张扬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梦想。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1.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多种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活动起来,让他们畅所欲言。
2.这节课设计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理解困难。
3.学生课堂上讨论不激烈,对于一些观点不能较好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国学知识知道得太少,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第2课时 青春有格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能力目标 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思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句子中的“格”?
提示:格是正确、形式、规矩的意思。
教师讲述:放飞梦想的青春时代,我们可以张扬、放纵、探险、自由、任性、哭闹,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们要让青春有风格。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青春有格”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
(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们“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呢?
(1)如何理解“行己有耻”?
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多媒体显示)
勾践卧薪尝胆
(2)越王为什么“置胆于坐,饮食尝之”?
提示:这是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教师讲述:“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教师总结:“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多媒体显示)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思考: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提示:纪律、规章、法律、道德。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过渡:我们看一看这个片段
(多媒体显示)
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的考试方式考数学,考完后排名。老师发完卷子走了,刚开始大家在认真做题。一会儿,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算也不行,看到邻座的同学已经做出来,而老师又没在,我就想抄袭他的。我心里还是纠结“这是考试,不管老师在不在,都要遵守考试纪律”“这次考试完,老师排名次,如果这道题写错了,名次我有可能就排在后面,回家妈妈又得唠叨我”。
活动一:出谋划策
“我”该怎么办?帮“我”出出主意?
提示:看吧,没有老师监督;不看,不管有没有老师我们都要遵守考试纪律。
教师讲述:同时“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
(多媒体显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选自《大学》
活动二:说一说
(1)《大学》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阅读——阅读感悟“微尘”
“微尘”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期间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市民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有人认为,“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现在,“微尘”已经超越了一种称谓,成为不留姓名无私奉献公益事业的群体、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
(2)谈谈你对材料的感悟,并说一说以后的打算。
提示:行善在于心,在于行动。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多媒体显示)
探究与分享
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儿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
活动三:探究合作
探究合作一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提示:应看到小勇同学的优点,鼓励他的行为并向他学习。
(2)看到这封感谢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提示:我会替小勇感到高兴,并将小勇作为我的“榜样”向他学习。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把童小勇作为榜样,向他学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我们要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多媒体显示)
小明这学期又被选上“三好学生”,这是他连续三次当选了。当有同学问他时,他说:我每天晚上都要对自己今天的行为进行思考、检查,看看是否有不足之处,今后注意自己的言行。
探究合作二
小明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平时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教师讲述:小明做到了“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多媒体显示)
探究与分享
观点一: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
相关链接:《大学》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探究合作三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提示:观点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教师总结: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春有格,就是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也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我们做一名有志青年,张扬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梦想。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1.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多种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活动起来,让他们畅所欲言。
2.这节课设计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理解困难。
3.学生课堂上讨论不激烈,对于一些观点不能较好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国学知识知道得太少,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