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兑换》教学反思 教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能够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当然,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或根本用不到外币兑换,缺乏生活经验,所以理解人民币的兑换问题会有一定困难,那这节课的难点就在外币兑换时,什么时候用乘法,什么时候用除法。因此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进行货币兑换的计算。
透过《兑换人民币》这节课,我更清楚地意识到学生不良课堂习惯影响学习效果的严重性。课堂上,有的学生抢着发言,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回答,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就停止思维,还有的学生练习起来比别人慢半拍……一节课,哪怕教学设计得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肯定是失败的。看来,今后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这包括课堂中良好的听课习惯、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评价他人意见的习惯,与他人合作的习惯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也为学生终身学习起到奠基的作用。
《 人民币兑换》教学反思
兑换人民币这一课是属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接触外币时很高兴,但很快地被兑换人民币中的计算复杂所影响,其实《兑换人民币》一课是通过人民币和其他货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求近似值的方法,难点:人民币与外币相互兑换的的汇率与方法。
在教学时,我预设了学生可能发生的情况,特别是除法,学生怕计算,而且计算正确率非常低,学生似乎也没兴趣计算,这是本节课最为无奈的,虽然课堂上学生也懂得归纳:外币换人民币,用乘法,人民币换外币,用的是除法。但是实际计算时,因为小数点的错误,还有换率位数多,导致学生计算问题多多。
一直在想:这类计算是否可以借助计算器呢?课标要求学生会计算也只是简单的一些数字,相对数位多的除法,难道不能用计算器吗?再说生活中的人民币兑换,似乎也不需要自己去算吧!
当然就求近似值来说,兑换人民币也和近似值的求法没有过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