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教后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节课是让学生以同桌活动动手操作的形式充分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和我的教学设计是相符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纸条摆一摆,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结果有的学生围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围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这是为什么呢?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短有关系,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二是同桌合作,探究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的三张纸条的长度填写表格,这个过程必须得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分析、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关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由老师上班的路线图导入,教学新知后我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老师上班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练习中的“用花盆摆三角形花坛”等都是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将“猜想—验证—归纳”贯穿始终。整个一节课我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归纳,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知识老师是教不完的,可是老师教的这种方法却可以受用无穷。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课堂中,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我相信本节课,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2、不太注重教学细节,未能顺利的驾驭课堂。如:学生动手操作时,具体要求说得不够细致,导致有些同学操作时得不到要领,对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的处理,也需提高。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这节课要研究的是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首先向学生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学生观察后得出有三条上学可走的路线,当提出:在这三条路线中哪条最近?班上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但由于还没有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说出原因有困难。于是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明上学的路线图,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三角形,而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三角形。走中间的这条路实际上就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小明家——商店——学校或走小明家——邮局——学校的路程实际上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发现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这就引出了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在探究这个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让每个小组用不同的四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以表格的形式在小组内做记录,通过操作学生发现有的三根小棒不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却能摆成三角形,而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都有一个共同规律,由此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从小明家到学校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的原因了。学生也感到数学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对于《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这一节教材,是新加入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条件的限制,认识能力有限,思维水平还停留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接受这一知识点还比较困难。好多教师在上这一节课时,发生了不少尴尬,所以我在上课之前,多次调整教学策略,最后决定用不同的小棒分组先拼、再量、果然孩子们拼出结果了。这就是新课程给孩子们搭建的平台,这也是新课程给我的挑战。

 
热门四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