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框题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框,也是本册书的落脚点。本课时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国家建设目标及奋斗历程,最终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好地理解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下册教材的学习做好认知与情感铺垫。
这一框题的主要课标依据有:
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
能力目标: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知识目标:明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道路;明确幸福是奋斗来的,我们要做自信的中国人,了解自信中国人的特点和自信的源泉。
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框“共圆中国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份中国力量,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材在明确自信中国人的特点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敢于创新、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教学难点:做自信的中国人。
主要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已经了解到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能够感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良好大环境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学生直观的感知并不缺乏,但对学科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理论层面的名词,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难免会感觉晦涩难懂。
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圆梦大舞台
通过问题展开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得出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采访身边的人(父母、老师、邻居、同学等),记录他们的“中国梦”。
设置的问题是:想一想:实现这些梦想需要哪些条件?
这个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思考、讨论并归纳生成的过程,重点是学生在尝试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对新知识产生更多的渴望与好奇。
教学环节的第二个部分是:自信中国人
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从他们身上,你是否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自信?自信的中国人有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样式雷。视频时间相对较长,但并不显得拖沓,也没有感觉充斥了课堂甚至占据了授课时间。对该段视频或者说对该种传统文化形成一个整体感知,也是本节课学生重要的收获。
当学生建立整体感知以后,再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补充改革先锋的素材资料,启发学生向榜样学习,将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与第一框题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引导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下面介绍一下本课时的教学特色。
其一是:设计问题,启发思考。
本课时中包含较多的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通过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度与兴奋度,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问题是思想的钥匙,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问题也许并没有标准答案,也许难以实现众人聚焦,甚至还存在一些分歧,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本课时的教学特色其二是:传统文化,渗透感染。
课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要通过考试评价把“优秀传统文化考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包括书法、文学、曲艺、建筑、服饰、节日、美食、风俗习惯等。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吸收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积累。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感知,润物无声,不要急于求成。
本课时中,教师用了9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分享“样式雷”的故事,学生看得专注,体会得深刻,了解得透彻。很多道理和观念,学生自己真正领会到了,要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效果好上很多倍。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资源,丰富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
推荐纪录片:《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本草中国》
《传承》《故宫》《国宝档案》《航拍中国》等。
前面两点,和大家分享了本课时的教学特点,即: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
传统文化,渗透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