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认知提示: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解读: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獻;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
关键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核心素养与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家国情怀,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4.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围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展开,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些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莫定了良好基础。
5.本课重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把握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引导学生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时间、内容和影响。教师可以结合教科书中提到的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话来分析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同时,这些观点已经大致体现了我国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些重要思想。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情景,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和非洲诞生了一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曾长期通受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奴役和压迫,独立后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战争的威胁;经济上也遭受不公正待遇,因此,它们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关系,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对我国采取外交孤立、封锁与禁运等敌对政策的局势,我国也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与苏联等国建交的同时,我国也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但在美国等国家的挑拨和煽动下,一些国家对我国存在种种疑虑和偏见。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我国政府在与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表明了我国外交政策的提倡和平、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特点,很快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赞成和拥护。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参加了两次重大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关于日内瓦会议,教师可以结合教科书中的《知识拓展)栏目予以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之于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以及周恩来对日内瓦会议、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万隆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继日内瓦会议之后参加的又一次重大国际会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
(1)目的: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说明万隆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为了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进行友好合作。
(2)矛盾和分歧: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颠覆”邻国。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万隆会议的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呈现史料,导入新课: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1.为什么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请用史实说明。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2.造成近代屈辱外交史的原因有哪些?(落后的社会制度;综合国力衰弱;弱国无外交;统治者的腐朽等)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
1949年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站起来的中国开始真正以平等身份登上世界舞台,并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发展的呢?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回顾近代屈辱外交的表现和原因,为学习新中国外交作铺垫,并感受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出示本课标题
整合教材,本节课通过三部分进行学习
一、以独立自主的想象面对世界
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世界
三、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师:同学们,一个新政权要开展外交活动,首先必须提出它的外交政策,然后以此为指导来开展外交活动。那么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呢?它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有什么不同呢?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时向全世界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共同纲领》的规定表明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已经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声明,标志着中国外交结束屈辱的近代外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形势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81页内容,完成这个表格。
新中国刚刚建立之初,所面对的外交环境是怎样的?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为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建国第一年,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对策: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
成就: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并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中国积极主动的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是一次以平等身份签署的双边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
——《人民日报》1950年4月13日
分析中苏结盟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冲破了外交孤立,
经济上获取了经济援助, 军事上获得了安全保证。
为什么要与苏联结盟:(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 摇篮里。(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政策的实行,让新中国经济得到恢复,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3年,中国提出一五计划,大规模发展经济。要想发展经济,一个良好的、安定的周边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而此时,中国外交却陷入异常艰难的时期。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报反映出怎样的特点?
17个与中国建交国家中,大多数是与苏联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印度缅甸这样的亚洲新独立民族民主国家,也有少数欧洲中立国家承认了新中国。但是建交国家中没有非洲国家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
面对1952到1953年出现了新建交国家为0的不利外交局面,我国该怎么办呢?
加强与周边邻国和新独立民族民主国家的交往,探索与社会主义制度之外的国家进行和平交往。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设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影响是什么?
周恩来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
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
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过渡: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1缓和周边关系和紧张的国际局势
2标志中国外交的成熟,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3加强与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赢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
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政策基础上,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创造更好的安定和平环境。1953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外交不利局面使得中国的外交策略发生了变化,由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到同时注重发展与周边邻国和新独立民族民主国家的友好关系。
“尼赫鲁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对此周恩来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联合声明。”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能够赢得印度、缅甸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践行,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会进行利益扩张,化解了周边邻国对中国的疑虑,提供倡导各国地位平等、和平共处、尊重彼此。
吴努总理说: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但在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民的这种恐惧。”“因为……他的行为举止看不出像一位大国的总理,而像是一位兄弟国家的总理。
——《周恩来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
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周恩来的到访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缅甸总理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的真诚和平等相待。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60年来,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上述三则材料上述材料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开放性、包容性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倡导各国地位平等、合作共赢,反映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共同心声。
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的同时,还在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这是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步入会场的一张照片,周恩来沉着、坚定、自信,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为什么如此自信?学生回答,抗美援朝的胜利、苏联的支持、民族独立、国力增强等。
有媒体描述“ 周恩来将是日内瓦会议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带来的穿黑衣服的代表团是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这儿…… ” 为什么说是以“胜利者的身份到来”?首次以世界上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敌对势力一直试图封锁孤立中国与世界外交舞台,中国在联合合法席位也没得到恢复,对于胜利者的身份,美国《商业周刊》的则有着更好的回答,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会后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学生回答。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
学生自主阅读,完善信息: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与国家,会议特点和讨论主题。
在万隆会议召开前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请同学们思考:西方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破坏万隆会议?周恩来又为什么明知有生命危害还要如约参会?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西方帝国主义害怕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反帝反殖。周恩来冒险参会更体现的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诚意和不畏艰险地胆识。
主席、各位代表: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有人统计这篇发言用了18分钟。就是这18分钟的补充发言,就是周恩来在这里所提出的“求同存异”,凝聚人心,拨正了会议航向,保证了会议的成功。这篇利用中午休息,用一个半小时起草的18分钟讲话,成为外交史上的经典,从此“求同存异”一词出现在很多外交文献里,经常被外交人员引用和应用,成为指导外交谈判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思考:(1)“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同”、“异”分别指什么?(2)“求同存异”的方针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同:一是指与会的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二是都希望共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与会国家的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不同。
作用: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赞同原因:“求同存异”方针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万隆会议上亚非国家之间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形成了万隆精神。
有人曾经计算过,在7天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168小时中,周总理只睡过13小时,平均每天睡眠不超过2小时。在那些不眠的时间里,他不是出席各种会议,就是与其他代表团进行交往活动。……会议期间,周总理辛勤播下的友谊的种子,终于结下了累累的硕果。在会后的短短数年里,我国同亚非会议的与会国之间的关系有了迅速发展,先后与尼泊尔、埃及、也门、锡兰、柬埔寨、伊拉克、苏丹、加纳和老挝10个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前驻文莱大使刘新生在新中国外交5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地方针,扭转了会议的航向,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也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赢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分三个环节学习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在此政策推动下,中国积极主动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打破了外交孤立,与苏联等国建交;以和平共处的原则影响世界,加强了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这些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国家独立是前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屈辱的近代外交有着根本的区别
合适的外交策略,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在外交策略上适时调整,由与苏联结盟到加强周边睦邻友好,再到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外交家的魅力与智慧,周恩来以巨大的个人魅力、高超了外交智慧和战略家的高瞻远瞩,让新中国的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为中国今后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外交基础。
课堂练习训练一些大家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掌握这些外交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和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