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剪一剪教学反思


《剪一剪》第二次教学反思
                                  虞思
《剪一剪》这节实践活动课即以“剪纸”为中心,围绕“剪纸”贯穿整个课堂。这节课通过剪纸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这节课堂实践中,我主要将教学重点定为探索剪纸的规律。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学生因为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出一个小精灵皮皮很容易。之后让学生猜想将长方形纸条连续对折2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学生自己先讨论,动手剪一剪,得到会出现2个连续的皮皮。这一次的剪,主要是为了解决剪的方法,应该从哪边剪,怎么剪。目的是想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让一部分学生尝试失败的感受,让这部分学生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接着也是先让学生猜一猜连续对折3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对折四次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再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对折的次数和剪出来的个数数据,让学生感悟到剪纸也有规律的存在,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寻找出规律。最后,教学生剪一剪围着圈的皮皮。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初步体会围着圈的小人的剪法。这样子安排主要是因为剪一剪教材安排一课时,要进行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的剪法,而且要想体现出:做事有方法、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找到对折次数和得到小人之间的规律、感受到平移和旋转、还要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而一节课40分钟,二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又不高,动作又慢,如果将剪一排小人和剪旋转的小人都安排进去,时间上肯定是不够的。
整堂课是在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中学习,总结方法、发现规律。然而在课堂反馈来看,我未能很好的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规范性。比如,学生找出规律,提出每次都多一半时,教师应引导总结规律,每一次都多一倍,使规律具有规范性。
2、对围成一圈的皮皮,还可以适当的与排一排的规律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剪8个围成一圈的皮皮可以怎么剪。
3、找出规律后,让学生直接说说连续对折5次,会出现几个皮皮,从找规律到验证规律,最后应用规律。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锐角和钝角》这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册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达到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1、儿童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开始从学生的旧知入手,找出上海杨浦大桥中的角,让他们感受不同的角。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让学生自己在游乐园里找角,找到了你就可以到那里去玩了等童稚话的语言环境让孩子轻松愉快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辨别中了解角,在巩固中画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实践和策略性引导等措施,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绽放自己的精彩。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各种潜能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更加敏锐,手脚更加灵活,思维的触角也会自由伸展。3、不足与困惑:课堂中,学生的数学语言不够规范,教师在教学中虽能及时纠正和引导,但还有待他们去加深理解,反复训练。在整节课中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时间很充分,但真正操作起来,比较耽误时间,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该如何把握,我一直在思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我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课时  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 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如何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拿一个身边的实例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通过两个点平移的距离相等,启发到船上所有的点平移的距离相等。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第三课时剪一剪
《剪一剪》是学生在学习了对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我安排了多次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来动手实践一下,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之后让学生猜想如何剪出连续的两个小人,四个小人,然后根据猜想一一验证。当出现剪出的小人和老师展示的不同,再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数学实践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在教学中,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让学生进行想象。首先是出示作品让学生想象,是怎么剪。即想象正确的剪的方法。其次,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分析:打不开的那一边是对称轴,另一边则是起到连接的作用,当剪出的小人手没有连起来;剪出的小人有半边的。让学生想象,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最后在安排的练习题中的连一连,不剪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是怎么样。还有第二题和第四题让学生不剪自己想象出怎么剪,说说剪的方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很空间想象力。一节课下来,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二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不高,动作较慢,如果剪一排小人和剪旋转的小人都要去剪,恐怕时间上是不够的。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剪一剪》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中的教学实践活动内容。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规律剪出简单的图形。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通过教师示范,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教学结束后,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收获:
        1.我在本节课一开始就出示各种剪纸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紧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这些美丽的图案是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来的,你们认为它们漂亮吗?想不想自己动手也剪出这样美丽的作品来?进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联系学生熟知的剪纸艺术,一开始就将学生引入一个求知创新的境地。
        2.在学生学习新课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索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的形式,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欣赏,迎合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
         3.在本课结束时,要求学生搜集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利用科学知识,研究探索出更好的作品。这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培养,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4.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剪纸的基本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不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热门二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