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领孩子们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研究角的开始,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读课标、读教材、读教学用书、对学生做课下调查,并制作了课件辅助教学,可以说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百密总有一梳,在课堂上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事。
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非常顺利,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好,这是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让学生折角、并比大小的时候出现了没料想到的“意外”。
课堂片段:
师: 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角的组成,明白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我们还直观看到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角大小不一样,孩子们,让我们动手折出一个角吧。
师:拿出你准备的纸,折出一个角。
(学生动手折角,很快就折了出来,我选择两个颜色不一样的角给学生演示角的大小,其中黄色纸折出的角小,白色纸折出的角大)
师:孩子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两个折出来的角 ,先用眼睛直观看一看你觉得它们大小一样吗?(不一样)既然不一样,我们就把这两个角比一比。
师:在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时候,首先要把 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再把角的其中一条边重合(边说边演示),同学们看,这两个角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怎么看出它们大小不一样?
生:它们的另一条边没有对齐。
师:那么哪个大哪个小(把重合一部分的一面对着学生,)?
生:黄色纸的角大 。
(脑子里开始思索,既然学生知道另一条边没有对齐,为什么学生会说黄色纸折出的角大呢?我还以为是这个学生一时说错了,就又找学生说一说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样的还是说黄色纸折出的角大。我这时候就开始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学生会说黄色纸折出的角大呢?为了明白学生的想法,探出究竟,我又问)
师:你怎么看出是黄色纸折出的角大? (这时候学生想回答问题的很少,只有三四个学生举手)
生1:黄色角的两一条边在里面,白色角的另一条边在外边,所以黄色的角大。
生2:黄色角没有和白色角一样,占了白色角的一部分(当说到这时候的时候我立即想到这个学生既然知道黄色角占白色角的一部分,肯定会知道黄色的角小白色的角大) ,所以黄色的角大。(当时有种蒙的感觉,就想既然黄色角占白色角的一部分,为什么不知道黄色角比白色角小呢,非常困惑。)
困惑与学生的不解,我借助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比较很快解决了一个图形占另一个图形的一部分时,占其中一部分的图形小,迁移到黄色角和白色角的比较,这时候学生才真正认识到黄色角比白色角小,并能说出为什么小的道理。
接下来的教学没有出现让我再次困惑的地方,按照预设顺利完成,课中的生成也随着教学的深入迎刃而解。
再回首这节课,虽然问题解决了,这个教学片段也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其它教学内容不得已只有缩短时间。这个教学设计虽然我认为是费了很大精力精心设计出来的,但就是这个教学设计带给我的困惑也很多。
一、课前调查不充分。
我在课前做了一个关于角的实验,当时的目的是从三角形上撕掉一个角让学生能说出这是一个角。
师:同学们看老师拿了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分别指着三角形的三个角问)这是三角形的什么?(角)
师: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我从三角形上撕掉一个角拿着让学生看),这是什么?
生1:这是三角形。
生2:三角形。
生3:三角形上的一部分。
......
自始至终都没有学生说这是一个角。后来经过启发,学生才知道老师手里拿的只是一个角。
当时我就想,学生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虽然一年级认识了几个平面图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直直的,有四个角(还要看着图形说出来),这只是它脑子里老师教给的知识,自己没有领会其中的本质。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说这个角是三角形?学生说它是从三角形上撕下来的,看着还像三角形。学生的语言充分体现他们对于图形只是直观的认识,像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我又从正方形上撕下一个角拿在手里,问:这是什么?这时候学生才能顺利说出这是一个角。可见,学生的知识结构一个是老师教的内容,一个就是像什么的结论,自己用脑子探究出来的知识欠缺很多。我只做了这个小调查,忽略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方法。
二、没有做到充分了解学生。
在写教案的时候,我也做了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在研究课标、学生、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对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接触,但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抽象的过程还是一个较为难理解掌握的过程。依据观察,学生在做手工时可以折叠出丰富的含有角的图形,可见动手能力还是很强的。我就想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引入本节教学。
这个学情分析明显存在片面性,只回顾了学生前面学习的图形和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就算是学生前面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但对于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是不清楚。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是平时会折出某一个物体,对于里面所蕴含的知识确实不清楚的。可见,备学生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学生实际,要通过调查、小测试、寻访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真正把学生装在脑子里,做到胸有成竹才是说是真正的备学生。
三、考虑学生特点少,没有做好课堂掌控。
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活泼爱动,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需要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备课的时候虽然考虑到这一点,但对学生的把握还是欠缺了很多。在学生动手折角的时候课堂纪律有点乱,学生只顾着折角,“研究”角,没有把注意力落在老师的示范中。老师在前面示范比较的方法,下面的个别学生依然拿着折叠的角在看,在动手不停的折。课前的预设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显的课堂杂乱,更主要的是学生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讨中。
思考之后,觉得教学设计的关键应是在完全了解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再读懂教材、读懂课标,这样才可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