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观后感


我是一个经常教低年级数学的老师,本周听了孙春丽老师上的一节六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感触挺深。最大的印象是孙老师课堂驾驭能力特别好,值得学习。
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照相、放大镜等生活情境导入,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从几个不同的放大与缩小中,找出感觉正确的放大和缩小方式,并追问“你认为什么是放大,什么是缩小?”,从而解决了数学上的放大与缩小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放大与缩小有区别,学生表达比较完整,回答问题主动性强,老师很好地调动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伊始,孙老师出示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照片,从原版照片、拉长后照片、压缩后照片到按2:1放大后的照片共四张,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的现象,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孙老师还强调数学上的放大与缩小是一种等比例的放大与缩小。
课堂注重学生动手画图能力的培养,多次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第一个片段:出示方格纸上的三个图形,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2:1的比例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先画第一个图形,画完之后,师:你画的放大之后的正方形,边长都是多少?生回答,集体评价。以此类推,进行长方形的教学。最后,师:放大后的三角形怎么画呢?生1:先画出放大后的两条直角边。生2:可以先确定三个顶点的位置。其实以上两者有联系,老师都给予了肯定评价。课堂上老师留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表达看法,学生思维也很灵活。
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学生最大限度的动口、动脑、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找出规律,从而确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性质,掌握图形的画法。
课堂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个别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几个理解有偏差,一个学生说,直角边长3格半,事实上是4格,这个学生可能把直角最后一个方格的边长误数成了锐角的半格,才出现了3格半的情况。还有,后边探究规律的时候,学生有用“格”为单位,有的用“厘米”为单位,建议可以统一一下单位,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