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完《用估算解决问题》之后,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图片呈现出一台电风扇价格为245元,一个电饭煲价格为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一般估算时都是估算为最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孩子们的答案大多如下:把245估作250,187估作190,250+190=440(元),440大于400,所以买这两件商品不够。而查阅一些重要的教参,答案也是如此。
可我们细想,这种估算方法是把两件商品价格估高了,245小于250,187小于190,245+187小于440,两件商品价格总数小于440元,但是否大于400元,并没有直接可靠的依据,所以仍无法确定。而如果换个思路,把这两件商品价格同时估小,245估作240,181估作180,240+180=420,而实际上245>240,181>180,245+181>420,420又大于400,已经超过了400元,所以不够买。
第二种分析过程更有说服力,那么第一种估算方法是否准确呢?它是孩子们最容易选择的一种,因为孩子们往往会选择将数据估算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而且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地估算却不擅长比较、分析,年龄尚小的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面对此类问题“够不够买”、“够不够坐”等,孩子们往往是先估算,再计算,最后比较结果,缺乏了分析、推理的过程,这节课成了本册中的难点之一。
这也就解释了近年教材例题改动的原因,原先的例题是: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现在教材将“221人”改为“223人”,“239人”改为“234人”,因为这道题也需要将两个数据同时估小,221估作220,239估作230,接下来才能合理分析、判断,而很多学生看到“239”,脑海中估算的第一个数据便是240,这样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后续就无法分析、解决问题了。教材中这般改动后,学生都会自然而然选择将234估作最接近的230,这就省去了一部分复杂周折的分析过程,考查难度已有所降低。
而回到教材后的那道习题中,我仍赞同更为严谨的第二种估算方法,对于第一种估算方法可以作如下调整,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进行适当补充:估算后的440元远高于400元,而245元估作250元,187元估作190元,只是估大了一点,所以经推理可知仍是不够买的……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在学生良好的数感之上。
估算的方法是多样的,那么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不是单一的,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估算,还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借助估算结果来合理、严密地分析问题,并真正感受到估算在应用中的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