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观察物体(实物)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重视情境创设。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考虑,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活动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借助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认知平台,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突出表象的建立。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其中表象是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此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图形表象的建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指导学生正确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将所看到的图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熊猫玩偶
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如果有学生知道,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
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各不相同。
师:是啊,所处的位置不同,摸到的大象的形状也不同,要想看到事物的全貌就要全面观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实践观察,积累经验,建立表象
1.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
师:今天,老师为每组同学都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它是谁。(课件出示熊猫玩偶)
师:现在各小组把熊猫玩偶放在桌子中间摆正。
2.本位观察,初步感知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4名同学分别坐在熊猫玩偶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目光正对着熊猫玩偶)
师:说说你们看到的熊猫玩偶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结果,并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师: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到的熊猫玩偶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1:我看到了熊猫玩偶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
生2:我看到了熊猫玩偶的后面,有黑色的尾巴,白色的背。
生3:我看到了熊猫玩偶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
生4:我看到了熊猫玩偶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
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熊猫玩偶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换位观察,建立表象。
(1)小组的一名同学到熊猫玩偶的前面,其他三名同学分别到左面、右面和后面进行观察,并说说看到的熊猫玩偶的样子。
(2)按照上面的方法,组织学生顺次到其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
4.重点观察,对比辨析。
师:从左面和右面观察到的熊猫玩偶的样子好像差不多,我们再看看有什么不同,怎么进行区分呢?
(指导学生根据熊猫玩偶耳朵上的蝴蝶结进行区分,也可以借助手势,指出熊猫玩偶脸和四肢的朝向,进行区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站到相应的位置去,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也使老师及时了解了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情境模拟,沟通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这些图中的图片是谁看到的?(课件出示教材68页“做一做”图片)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长头发的小女孩看到的是车头在右边的第三幅图;梳小辫的小女孩看到的是车头在左边的第一幅图;戴帽子的小男孩看到的是车头正面的第四幅图;没戴帽子的小男孩看到的是车尾部的第二幅图)
游戏:师任意指出一幅图片,生快速判断是从哪个位置观察到的。
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观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位置亲自观察实物,通过观察和交流,强化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70页1、2题。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70页3题。
教材71页4题。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实物)
前面 左面 右面
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