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课堂激发兴趣,回归生活。
??学生对“面积”并非一片空白,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他们早已从家长们关于“买房”、“卖房”、“装修”的谈论中,耳濡目染了“面积”、“平方米”等等,然而这时的“面积”和“平方米”对他们来说,还都只是停留在“词”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产生联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的课堂教学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拍手游戏开始了。学生在游戏中初步体会到“表面”的含义,慢慢的向“面积”靠拢,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通过摸一摸自己和同桌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再将物体的面描下来,通过涂一涂、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面也有大小之分,不管是规则的还是不规则的,都有一定的面积,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二)数学课堂激发自主探索,掌握数学方法。
??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就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常用的方法就是观察法,基于以往的多媒体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无法真正去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我巧妙地借助了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激发起学生要亲自动手把图形进行重叠,从而探索出比较图形大小更好的方法——重叠法。电子白板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给予学生创造数学方法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欲望,从而掌握更多的数学方法,创造出了生成性资源,便于学生在以后惊醒数学探究的应用。
??(三)数学课堂强化过程,体验乐趣。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一开始,学生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发现无法准确的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测量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拼摆,加以验证。 此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纷纷要上台进行拼摆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探索知识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很容易的选择出测量图形面积时应使用的合适的测量工具。通过电子白板的回放页面功能,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表象。紧接着,利用白板的隐形幕布功能,通过猜猜看的游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从而水到渠成,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呈现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独立思考、自主实践、猜想操作、推理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同时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和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
??二、不足之处:
??1、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这节课中小组活动似乎变了味儿,有的学生独领风骚,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还有的学生孤军奋战,……今后要从平时课堂训练着手,使小组活动扎实、有效。
??2、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在比较两个圆形大小时用到了观察、重叠、拼、剪、摆等多种数学方法,但老师只评价“这种方法不错”,到底不错在哪儿,没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机会。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也不够到位。小组合作的成果只由个别学生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3、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完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比如最后的测量活动,孩子们活动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但铃声已响,我无可奈何,汇报时显得匆匆忙忙,许多孩子都被我“下课再和老师同学交流”、“下课再接着测量”等轻描淡写的语言打发了,看着他们高举的小手、失望的眼神、遗憾的表情,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在思考这部分内容能不能分开讲,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二七区铭功路小学 张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