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小组合作,促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学生操作后的反馈应如何做呢?我们注重反馈,更应注重研究反馈的策略,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案例:说说你们的想法。
内容:二年级下册《用2-6的口诀求商》
主题图引出问题:
有12个桃子,每个盘子放3个,可以放几盘?
教学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3=,教师提出要求:
师:老师有个要求,不仅要知道结果是几,还要把方法说给同学们听。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小组说一说,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谈论得很积极、认真,也得到了不同的方法。
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生1:我是想口诀三四十二算出来的。
师:你说说看,你是看到谁想到那句口诀的?
生1:看到3,想到三四十二这句口诀的。
生2:我使用摆小棒的方法的出来的。
师:怎么摆的。
生2:我是一根一根摆的。
师:怎样分出来4份的?……
生2继续汇报,教师继续引导,最后板书:摆一摆。
生3:我是用画圆圈的方法的出来的。
师:怎样画圆圈呢?
生3:我画12个圆圈,3个圈一个圆圈,最后圈了4个圆圈。
师板书:圈一圈。
……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效果很好,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得出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获取的,参与的同学(本小组的)肯定清除思考的过程,但没有参与的同学(其他组的同学)就不清楚其过程了。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过程,其他学生只是“听客”,不能很好地参与进来,这个过程就只成了教师和汇报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对话了。
因此说,在汇报反馈过程中,我们应想办法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引导学生“说”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做”过程,把思考的过程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
观点:
(上古林小学:孙宝东)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意和汇报学生把内容讲清了,却忽视了其他学生是否听懂,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和思维过程。其实教师讲清了,不等于全部学生都听懂了,无论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么丰富,讲得如何明白,如果教师的“讲”抓不住学生的“想”,那么讲得再好对学生也毫无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究的方法。不妨,在该小组汇报完以后,其他小组的同学也用这种方法试一试。这样就会面向全体,全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