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底,我有幸参加了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
两天时间了听了十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节课都是饕餮盛宴,每一节课都很细腻温婉,每一节课听完之后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一节课席老师的《圆的周长》,直接导入,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最后抽象概括出圆的周长的意义。接着通过猜测引出圆周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在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后,周老师提到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倍数关系”“几分之几”“比”进行研究,从而让学生自主选择用比开始研究。
第二节孙老师和第三节康老师的《认识周长》,都是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其实,在学生的眼中图形最先关注到的是“面”,而缺少对“周”的关注,尤其是在课堂拓展提升部分—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受到两个图形面积大小对一周长度的干扰。因此,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理性思考,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将一周边线剥离出来,再进行比较,从而化解了面积对长度的干扰这个。
最后两节课的《四边形的关系》,两位老师均从“边角”两方面展开对四边形关系的研究。程老师通过让学生“扮演”一种图形来使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特征,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然后才有接下来对平面图形抽丝剥茧般地研究;何老师则是通过看图找共性,看局部猜图形,来帮助学生理清四边形间的关系。两节课都关注学生认知,顺应学生思维,在互动探索中强化了四边形间的关系。
纵观这几节课,我还发现这些老师在小组合作时都特别注重合作要求的叙述和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比如何蕾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到“我们要讲道理”,所以才会有学生接下来课堂上规范的语言表达。因此,就像梁秋莲老师提到的通过观察—操作—变式—展开想象才是一个完整的几何图形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