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中心学校 王章莲
最近两天教学《统计》,除了指导学生准确画出图中的数量外,教学中的一个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每个统计图的后面都会有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如果单从这一个问题出发,似乎没有太大的难度,可两节课下来,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针对这一问题,学生站的角度不一样、思考的方向不同,得出的信息也应该不尽相同,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可能受低年级定势思维的影响,提出的问题层次都比较低,比如,练习十九的第三题,
有些学生发现这样一些信息:喜欢洋娃娃的男生最少;喜欢洋娃娃的女生最多,这些发现都能直观的从图上看出,学生根本不需要做出任何思考。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这是看懂统计图的基本能力。但这些问题,与第一学段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差异,思维的层次相同,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这个程度,只能是简单的重复过去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起不了任何促进作用。
为了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课堂上我不再满足学生能提出简单的问题,而把目光放得更远,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课堂上当学生提出上述简单的问题时,我就提出:这些问题只要仔细看图,每个细心的同学都能发现,你能发现图上直接看不到的东西吗?在我的提醒下,学生深入图中,寻找潜藏的问题:喜欢洋娃娃的男女生差距最大,喜欢跳棋的男女生最接近;喜欢洋娃娃的女生是喜欢小汽车女生的3倍;……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师生都要展开讨论,这些问题与前面提出的问题相比,你觉得哪些问题更有价值,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提出问题是最基本的要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最终目的。
由此使我想起来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一节数的整除的复习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2、4、15、28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 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1与众不同;2是最小的质数,2与众不同,4比3大1,4与众不同;15的个位是5,十位是1,15与众不同;28是4的倍数,28与众不同。站在学生的角度,由于他们每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对他们来说每种结果都有它独待的意义,这样每个数都有它的独特性。这种开放至少有两点不值得提倡:
一、开放的层次低。比如,在案例中有学生提出15的个位是5,十位是1,所以15与众不同,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如果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看到一个两位数,能用上述数学语言描述一个数,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两位数的计数特点。但对于一个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一个内容太没有挑战性,同时又偏离了教学内容。
二、开放要切题。这是一节“数的整除”的整理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复习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但在上面的描述中,除了1、2两个数的特征的描述与教学目标相符,其余几个数的描述都偏离了教学目标,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进行适时有效的引领,使学生明确自己思考结果要切合主题,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有效、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