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大力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可我总觉得课堂上让孩子操作,一是太浪费时间,二是秩序太乱不好调控,所以能省则省了。今天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一幕让我惊叹,学生的小手一旦动起来,课堂会因此而分外精彩。
在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后,书上出现了这样一道习题: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片,长4厘米,宽2厘米,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还可以拼成一个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感较差,所以对待这种类型题总觉无从下手。但我明白这种类型题有多么重要,直接影响到高年级的体的学习,所以一定要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今天讲这道题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通过拼一拼或者画一画,你能试着说出拼成的大图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生有的在用实物拼摆,有的画出如下图形。
有了操作的基础,孩子们的小手踊跃地举了起来,新拼成的大图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对他们来说很轻松了。我又接着引导他们:
师:比较一下,每种拼法周长有什么变化?哪种拼法所拼图形周长较小?与原来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相比,每种拼法周长会减少多少?
生1:我发现拼后所得的大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之和减少了。
生2:第一种拼法周长减少了4厘米,第二种拼法周长减少了8厘米。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2:第一种拼法2个宽重合在一起了,第二种拼法个2长重合在一起了。
多精彩的解释!多么透彻的理解!我禁不住带头鼓起掌来。本来我想学生会通过分别算出周长再相减,从而发现减少了多少,没想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活跃,反应如此灵敏。我深知操作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尝到了甜头,更坚定了我的信心。紧接出现的这道题:用12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几种长方形(或正方形)?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去发现。虽然学生个别好像在玩,但慢慢地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一个个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学生不停地拼摆下去,“老师,我发现窍门了。你看各种拼法的长和宽的根数总是6。”“对呀,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拼起来就省事多了。”……听着学生叽叽喳喳的发言,我欣慰地笑了。如果不让学生去操作,而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一方法,也可能学生只是照葫芦画瓢,效果肯定不好。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色泽鲜艳的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