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既要关注教材的知识体系,还应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及教学思路等。
首先是适当提炼,对教材多一些理性认识。教材内容的呈现一般都比较直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能就事论事,要适当提炼,否则学生的认识只能在原地打转。如一年级(下册)“认识几和第几”,教材编排很有层次。主题图“排队买票”是一种情形,即从前往后数,而“想想做做”安排的内容则是生活中的其他情形,如楼层是从下往上数,捞月亮的猴子既可以从上往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而领奖台上反映的则是比赛时的排序方法等。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理解编者的用意,不能简单地就题讲题,要梳理出教材的序,使学生的知识更具合理性。
其次是寻找联系,对教材有一个整体把握。钻研教材时,教师要注意数学知识的阶段性,善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包括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生长点是什么等。如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教材安排很有见地。在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要求学生想一想: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这是一种方法提示,是将当前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建构活动,教师要十分重视。今后,教师完全可以凭借这一基础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二是教学内容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包括弄清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应为后继学习提供什么样的知识和方法准备等。三是习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习题往往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但要了解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的作用。如学习小数乘除法时,练习中安排了比较积(商)与乘数(被除数)的大小的习题,对此教师不能仅仅作为一道习题孤立地处理,要理解它在计算积或商时的“估算”价值。
再次是挖掘本质,对教材理解更透彻。钻研教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教材蕴含的思想凸现出来。三年级(下册)的“统计”教材设置了套圈比赛的情境,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教师在分析这部分教材时,要从教材的图、表、对话及文字叙述中抓住以下两点:一是设置套圈情境就是告诉我们,教学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在解决问题的冲突中引出新知识;二是平均数不再作为应用题类型来教学,而是当作表示对象整体水平的统计学概念来介绍。只有跳出教材看教材,才能使我们对教材的把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再如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教材通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认识1/2,随后引导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这一活动不能走过场,不能仅仅看作是对1/2的巩固,而要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长方形纸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1/2?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把握分数的内涵。只有如此解读教材,才能揭示数学的本质,彰显数学的魅力。
最后是关注呈现方式,让“教材”成为学生的“学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其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加了“对话”功能,增强了儿童性,内容安排与教学设计一体化,如启发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安排互动的方式和程序,对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导出合理的结论并对结论作必要解释等,这样的教材能适应互动、探索、合作式的教学需要。如一年级(下册)“统计”呈现的内容及顺序是:问题情境(活动的内容、方法)→学生用不同符号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回答问题。教材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主要方式,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教师对此应充分领会,并作为重要的备课资源加以吸收或借鉴,以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活动。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