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堂是每个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正因为熟悉就容易对某些教学现象熟视无睹,就缺乏对课堂的用心体察。许多教师经常听课,但却获益不大,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们能够理性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内涵,采用“拿来主义”,就会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自己课堂问题时游刃有余,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听课呢?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别人的课堂呢,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注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应从单纯的双基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换,要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应得到相应的培养,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得到发展。三维目标是否有机结合,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渗透中,不能把它们生硬的分开。
关注“以学评教”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本点上看教师是怎样教,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当然,关注以学评教,并不是要废弃教师的“讲”,而关键是看“讲”的艺术,即看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的艺术。
特级教师朱显驹说:“‘讲’应掌握火候,注意分寸,‘引而不发,跃如也’。跃跃欲试的局面形成,正是‘引而不发’的结果。‘不发’也就是不讲,正是一种艺术。如果‘引而即发’,教师迅速揭开‘谜底’,‘跃如也’的局面也就形不成了。‘悬念’正是悬着,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艺术吸引力,才能引出一种探求的渴望。但是‘引而不发’只能是相对的,如果总是‘不发’,哪有引矢中的壮观,弦绷得太紧,时间长了就会折断。因此,学生通过思考、辨析乃至争论而仍不甚了然的时候,正是需要教师‘点悟’的时候。这时的‘讲’目的性明,针对性强,教师的补充、修正、批改、引申,都会大受学生欢迎。”
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有设疑、激疑的能力。古人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也有的说“教师创设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有多大。”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出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使学生达到一个学习的高潮。
其次,要看教师是否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要予以渔场。”学生在课堂上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教师能否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如一位教师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后,让学生质疑,一学生问:“老师,射线为什么只有一个端点?”老师以为学生捣乱,随口一句:“你为什么长一张嘴,而不是两张嘴呢?”引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让发问的学生羞愧难当。学习者提问感到不安全,他以后还敢提出问题吗!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景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还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为学生创造和谐环境。
最后,还要看教师对学生所质疑问题的正确引导。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展开发散的思维,但并不等于让学生无视事物的客观性即真理的存在,由于学生年幼,存在认识的局限性,当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发散后,教师还应该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
当然课堂中需要我们关注的地方还很多,只要我们关注了,它就会给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帮助,“课上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还要把听来的好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使我们在新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