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对于教学,这本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而我却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渐渐品出其中的真滋味。而且,十年教学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我越来越坚信:如我一样,对这一道理不够明白者,不在少数!
想起读师范时,无论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抑或大家对各门课程的热衷程度,《小学数学教学法》都要比《初等数论》《几何学概论》等强得多,以至于还没踏上讲台,“怎么教才是最重要的”已在我们这些“准教师”的潜意识里扎根。难怪有人担忧:这一代教师可能“集体缺钙”。我以为这并非耸人听闻,而且深知这“钙”正是数学教师对“教什么”应有的重视,是对数学本身必需的关注。
正式走上讲台,“教什么”的问题似乎更不值得一提:“既然是数学教师,教的自然是数学。”看起来,这是无需求证的事实,但问题又恰在于此。我曾在不同年龄段的数学教师中问过同样的问题:什么是数学?没想到,答案千姿百态:
“数学?呵,教了一辈子数学,还真没想过。”
手指数学书:“这就是数学!”
“数学——关于数的学问吧?”……
能道出恩格斯关于数学的定义者少之又少,更莫说对数学给出自己个性化的、深刻的见解了。倒是下面这位教师的回答更直截了当:“什么是数学并不重要,只要能教会学生就行。”
我相信,他的观点有相当的普遍性。
我们没有理由不担心,一个“不知数学为何物”(至少是知之不多)的教师,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自信地走上讲台并从事好手头的这份数学教学工作?一个“心中无数学”的教师,如何才能凭借数学课堂实现数学应用的教育价值与文化意义?近期,关于数学课堂中“去数学化”倾向的讨论,不正是上述顾虑的折射吗?
无疑,什么是数学,这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解释清楚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对数学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必然会深刻影响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影响数学课程潜在教育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数学本质的了解、解读以及持续的思索则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
当然,在此我们尤其要弄清楚这样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命题,比如“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学科的数学”,“学术形态的数学”与“教育形态的数学”,静态的“文本数学”与动态的“课堂数学”,等等。类似的思考会使我们对数学有一个更加深入、辩证的把握,也有利于我们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观照数学以及我们的数学课堂。
此外,作为与“教什么”密切相关的话题,我们还应提及数学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问题。事实上,数学教学并不是教师“外在于”数学,以数学为纯粹“客体”“对象”而从事的搬运工作。教师与数学,二者理应相互交融、合二为一。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就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他的身上应该自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数学光华与气息,一种源自于理性、智慧、思辨的内在气质。此时的教师,恰是以一个完整的职业生命,携自身的全部数学涵养融入教室、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学生由此而汲取数学的丰富营养。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此又想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是否还需要有高等数学的视野,并补充一些基础数学理论的养分,以使我们所教的“数学”更丰厚些?
与大家共勉。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