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2课时 加减混合导学案设计
课题 | 加减混合 | 课型 | 新授课 |
设计说明 | 1.以旧知铺垫,引导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本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连加、连减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运用知识的类推与迁移明确竖式的简便写法。通过比较加减混合运算与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异同点,发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但是有的加减混合运算不能用简便写法,进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培养分析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思考、计算、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学习能力。在例4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发现与例3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计算。通过交流对比,引导学生明确有小括号的算式与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应选择合适的算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分析能力。 | ||
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口算题卡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效果检测 |
一、复习旧知。(5分钟) | 1.组织学生复习口算和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出示口算题卡) 2.引导学生回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连加、连减的笔算有几种竖式写法?哪种写法简便? | 1.独立完成口算题卡,交流计算结果,全班订正。 2.回忆并交流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与竖式的简便写法。 | 1.口算。 32+40+7= 20+50+30= 40-15-3= 16+5+10= 60-40-15= 2.用竖式计算。 36+28+17= 65-25-21= |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25分钟) |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例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例题中的信息。 (2)引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图意。 (3)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指名汇报板演。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三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6)引导学生小结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4。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例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这道题与我们刚刚学习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尝试计算。 3.引导学生小结带括号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1.学习例3。 (1)先自己观察,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最后汇报获取的信息。 (2)概括图意: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交流对题意的理解,列出算式:67-25+28。 (4)小组内探究解题方法,然后汇报板演。 方法1:67-25+28=70(人) 方法2:先算67-25=42,然后计算42+28=70。计算加法时可以用口算,因为个位相加可以凑成整十。 方法3:67-25+28=70(人) (5)比较不同的方法,明确加减混合运算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6)讨论、交流后小结: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 2.学习例4。 (1)观察比较两道题,并交流汇报。 (2)试计算72-(47+16),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明确:先算47+16=63,再算72-63=9;写竖式的方式只有一种。 3.讨论、交流后小结: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 3.我能算得准。 35+15-26= 62-13+21= 47+13-29= 70-44+21= 25+14-18= 47-29+18= 4.看图解答。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5.解决问题。 (1)树上原来有26只鸟,飞走了19只。后来又飞来了15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鸟? (2)明明有50元钱,买文具盒用了16元,买书包用了29元。明明还有多少钱? |
三、巩固练习。(8分钟) | 1.完成教材28页下面“做一做”。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材30页6题,讨论、交流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 1.独立完成“做一做”,说一说运算顺序。 2.完成教材30页6题,小组讨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 6.把21~29这九个数填入下面的里,使每一横行、每一竖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都得75。 |
四、总结升华。(2分钟) |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 |
教师批注 | |||
板书设计 | 加减混合 例3 67-25+28=70(人) 例4 72-(47+16)=9 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