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按教材进度,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就一年级“0的加减法”一课而言,学习的逻辑起点是“一个也没有”可用0来表示和加减法的含义;学习的现实起点是学生接受了较为良好的学前教育,多数学生已经能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在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基础上,我们仔细分析教材,发现两道例题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练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另一方面则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有关0的加减法的特征和规律。
基于此,我们对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进行了整合,分三个层次展开。
首先是直观感知,理解算理。教师呈现乐乐摘桃这一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先猜一猜,乐乐可能摘多少个?学生的猜测可能是无序的,通过引导,容易得出:乐乐摘下的桃可能是1个、2个、3个、4个、5个,并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5 - 1 = 4、5 - 2 = 3、5 - 3 = 2、5 - 4 = 1、5 - 5 = 0。就这样,学生慢慢体会到: 乐乐摘下的桃越来越多,树上剩下的桃就越来越少,当把5个桃全部摘走时,树上一个桃也没有。这里正好是整合了“想想做做”第3题的内容。
其次是创造算式,积累表象。在学生很好地理解了5 - 5 = 0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找一找:五个减法算式中,哪一个算式与其他四个不一样,哪儿不一样?学生不难发现,5 - 5这一算式最特殊,它的结果是0。在学生初步发现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再来“创造”一些结果是0的减法算式。这正好是“想想做做”第6题的内容。
最后是总结提高,发现规律。学生虽然只学了10以内数的认识,但实际的教学情形是: 学生不但创造出了像1 - 1 = 0、2 - 2 = 0、3 - 3 = 0……10 - 10 = 0的算式,甚至还创造出诸如15 - 15 = 0、20 - 20 = 0、100 - 100 = 0这样的算式。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样的算式是写不完的,还进一步归纳得出:只要是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一定等于0。至此,学生的思维已经达到了相对抽象与深刻的层面。
通过这堂课的实践,笔者越来越坚信: 只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预设,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教材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