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 法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导学案设计
课题 |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 课型 | 新授课 |
设计说明 | 1.创设情境,由生活实际出发,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本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体会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进一步扩展,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考交流、合作探究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摆小棒的方法,明确“相同数位相加”这一算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
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效果检测 |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5分钟) |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0= 21+7= 40+30= | 进行口算,并说出口算的过程。 | 1.连一连。 40+28 55+4 32+27 66+20 81+5 64+4 |
二、观察操作,探究算法。(15分钟) | 1.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利用获取的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一,列出算式:35+2,并通过摆小棒明确计算过程。 4.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计算? 5.引导学生讨论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6.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二。 在学生汇报之后,要强调在不进位的情况下,先从十位或先从个位加起都可以。但是以后学习进位加法时,如果从十位加起会比较麻烦。 7.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 1.观察情境图,寻找画面上的信息。 2.讨论后汇报。 问题一: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每个班由2位老师带队,二(1)班有35人,这个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二: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二(1)班有35人,二(2)班有32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 3.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说一说,然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明确:5根小棒加上2根小棒等于7根小棒,30根小棒加上7根小棒一共是37根小棒;个位上的5与2相加等于7,再用30加7等于37。 4.小组交流、讨论,列出其他算法。 5.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笔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6.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然后说一说计算过程。 明确:个位上的5加上2等于7,十位上的3加上3等于6。结果等于67。 7.讨论交流后,归纳总结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35+23= 43+26= 24+35= 67+2= 44+25= 13+56= 3.改错。 4.填空。 |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5分钟) | 1.完成教材12页1、2题和13页1、2题。 思考: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2.解决问题。 小明和姐姐一起去超市买了一些学习用品,用去的钱数在40~80元,姐姐买字典用去了21元。请你猜一猜小明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蜡笔:15元 铅笔盒:12元 书包:50元 钢笔:23元 | 1.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思考后交流明确:笔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不同解法,并说明理由。 (1)如果买蜡笔,用15元加上姐姐的21元,是36元,不足40元,不符合题意。 (2)如果买铅笔盒,用12元加上姐姐的21元,是33元,不足40元,不符合题意。 (3)如果买书包,用50元加上姐姐的21元,是71元,符合题意。 (4)如果买钢笔,用23元加上姐姐的21元,是44元,符合题意。 所以,小明买的可能是书包或者钢笔。 | 5.填空。 |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 |
教师批注 | |||
板书设计 |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