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优秀导学案教学案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认识米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创设学生用小尺子测量黑板长度的情境,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这种尺子某些时候用起来小,引起认知的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创造的欲望,使认识米尺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12厘米长的刻度尺 米尺

学生准备:刻度尺 米尺 绳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实践操作,复习旧知。(6分钟)

1.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手比画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3.引导学生讨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1.思考后明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该用尺子。

2.回答问题并用手比画。

3.交流用刻度尺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1.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  )作单位。

(2)食指宽约(  )厘米。

二、自主探究,引入新课。(15分钟)

1.组织活动。

(1)用老师提供的尺子(12厘米长)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在测量时有什么问题或想不通的地方及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导入单位“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1)独立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汇报。

(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并统一意见:这把尺子太短,测量黑板的长度太麻烦,可以用大一点的尺子来测量。

2.明确单位“米”及用字母“m”表示。

2.填一填。

(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是(  )厘米。

(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6是(  )厘米。

(3)黑板长约3(  )。

三、实际体验,感受新知。(10分钟)

1.认识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活动:用学生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小格有多长。

(3)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思考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组织学生互测臂展长度。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绳子的1米、2米……给大家看。

1.(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汇报,明确:米尺上的刻度是10、20、30……

(2)比较、测量,发现:米尺上一个小格是1厘米。

(3)小组分工,测量、数出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得出:1米=100厘米

2.(1)同桌合作,动手测量臂展长度,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2)互测身高,在1米处贴上标签,感知身高比1米高出(或少了)多少。

(3)小组活动,各组对比,看看哪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3.3米=(  )厘米

500厘米=(  )米

8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4.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室长约9(  )。

(2)小明的身高是124(  )。

(3)课桌高70(  )。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5分钟)

1.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动手量一量。

1.动手测量,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

2.根据形成的“米”的表象找实例,并测量。

5.判断。

(1)小红的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一根跳绳长3厘米。(  )

(4)一支铅笔长13米。(  )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热门二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