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教材主题图,让思考力生长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教学一年级(上册)“10的分与合”时,笔者对教材中的例题(如下图)进行了适度的加工,从而对上述观点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第一次教学,我是这样展开的——
    师:10可以分成几和几?请小朋友从右边起按顺序给图上的珠子涂一涂颜色,再把你想到的分法写在方框里。
    学生在书本上涂色,并试着写出10的分成。
    反馈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涂色基本没问题,但多数学生只写出了五种10的分成。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才补充出另五种分法。
    调整思路后,我这样展开教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10的分与合。想一想,10可以分成几和几,猜猜看,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学生猜测后,教师参照主题图,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印有9串珠子的练习纸。
    师:请小朋友们有次序地给这些珠子涂上颜色,动手之前先想一想,最少涂几串珠子就可以把10的所有分法都表示出来。
    学生带着问题边涂色边思考,并把得到的10的分法记录下来。
    反馈时,笔者发现,尽管仍有个别学生一直涂完9串珠子,但更多学生涂完第五串珠子就停了下来,并把10的9种分法按顺序记录了下来。也有小部分学生涂完第六串珠子,但在写下“分成”的那一刻发现这一串是多余的,随即擦去了第六串上涂好的颜色。
    师:谁能告诉我,至少涂几串珠子便能把10的分法全部表示出来?
    生1:只要涂5串就可以了。
    师:可是,你们明明找到了10的九种分法呀,为什么只需要给5串珠子涂颜色就可以了?
    生2:因为每涂一次,就能想到两种分法。
    师:你能举例具体说一说吗?
    生2:我在第一串珠子的右边涂了一颗珠。从左往右看,10可以分成9和1;从右往左看,10又可以分成1和9。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由其余4串涂色的珠子所联想到的“10的分成”,并板书在黑板上。
    师:涂完前面的5串珠子,同学们一共探究出10的九种分法,如果继续往下涂色,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教师顺势投影出某学生给9串珠子全部涂色的练习纸。
    生:后面的这些分法前面都出现过了,是重复的。
    生:第一串和第九串,得到的分成是一样的,都是10可以分成9和1,10可以分成1和9……
    如今在幼儿园,多数学生已经接触过10以内数的分与合。因此,10有哪几种分法,对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新知识了。很明显,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分与合”并不是幼儿园大班“分与合”教学内容的简单再现。细细琢磨,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从“5的分与合”开始,就注意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探究以及双向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本课教学的着力点不是引导学生重新建构新知识,让学生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对学生已有的认识进行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建构过程。因而,第二次教学中,笔者通过对教材主题图的适度调整,开放了问题情境,也开放了思维与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融入了更多思维活动的成分,他们由一种操作联想到两种不同的“分成”,思维的有序性、简约性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尝试、联想、比较、分析、调整等多种思维活动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相应的渗透。
    可以说,调整后的教学将教材中的主题图用活了,学生的思考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生长。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