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采用了3个大问题进行教学,主要是把求几倍的数、倍数、一倍数串联起来。
问题一是基础的复习,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新经历一遍。求几倍的数,主要还是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收集信息表达想法,通过这个直观的线段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求几倍的数其实就是求几个几。
问题二主要是对求倍数拓展到两步。让学生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来提一个倍数问题,这里主要体现三个层次:1、谁是谁的几倍?这个学生基本上都会提。2、谁与谁的和是谁的几倍?这里有两个层次。如:跑步和游泳是跳绳的几倍?这题可以先加再除。(25+15)÷5 学生基本上都能想到。另一个层次是先减再除,(45-5)÷5游泳和跑步的总人数其实就是三者总共的人数先减去跳绳的。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达到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第二个层次没有处理好,对于先减再除班里没人能够想到,于是我就将算式写出来,让学生根据算式来说想法。另外,这里其实也可以用25÷5+15÷5这种方法,但是我当时没有讲到这个点,上的不透。
问题三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求一倍的数。这个求一倍数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对于1倍的数的观念其实在低年级就应该强调。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课后也有老师在整堂课的环节上给我提出这样的建议:课件先出示,让学生解读信息,统计图上跳绳有5 人,这时老师给学生一组信息,“游泳是跳绳的3倍”,你知道游泳是多少人吗?将此题替换成问题一,然后按照问题一的处理方式将它解决。接下来问题二再呈现“跑步有45人,跑步人数是游泳人数的3倍”,那么游泳有多少人?通过这一组的对比练习,求几倍的数和求1倍的数,这样就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这个求几倍的数问题解决后,接下来问题三设计求倍数,根据游泳15人,跳绳5人,求游泳人数是跳绳的几倍?当学生求出游泳人数是跳绳的3倍时,这时变换跳绳的量,跳绳有8人,那游泳有多少人?从而丰富这题的内涵,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一份数在变化时另一份数也在变化,但是它的倍数是不变的。通过这个材料引领学生,通过这个对比的练习,来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