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瘦子争地盘” 想起……


数学教学中经常可以明显感觉到:某些问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弱,逻辑推理能力不行,某些同学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又让人瞠目……由于学生年龄之间的差异,思维专长的不同,这些现象合理、正常。作为培养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就是要体现对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的同时满足,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提高。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对有些学生来说是“思维盲点”的知识,相信每位老师都是动足了脑筋。实践中,笔者尝试了学生感兴趣的“打个比方,巧学数学”的方法,收获颇丰。
    教例1  “胖子、瘦子争地盘”。
    图形面积教学中,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转化的策略,都能获得面积计算的公式方法。但在具体应用中,学生的差异体现明显。
    练习:在方格图中画出与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教师巡视中发现学生基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不仅很快画出了符合要求的图形,而且答案多样;第二层次的学生受推导过程的影响,很快画出了一个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第三层次的学生则感觉茫然,无从下手。
    交流中,我先请第二层次的学生汇报他的答案,说明他的理由。在述说与补充中,这一层次的学生马上意识到: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只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不符合题意。
    这时,我适时提出:“如果把这时的三角形说是‘瘦子’,平行四边形是‘胖子’,你有什么方法让‘瘦子’,占据与‘胖子’一样大的面积?”
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凭借生活经验,马上提出了不同方案。   
生1:“让瘦子练‘劈腿’。高不变,底扩大。”
    生2:“让瘦子增高。底不变,高扩大。”
    生3:“还可以既增高,又‘劈腿’。”
    帅:“虽然胖子允许瘦子做些小动作,但也只能忍耐到面积与自己一样时。所以瘦子在增高或‘劈腿’时有什么要求?”
    生4:“底不变时,高扩大成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或高度不变,底扩大成平行四边形底的2倍。这样2倍与除以2正好抵消,面积就相等了。”
    生5:“如果又增高又增底的话,也必须保证底与高的乘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2倍,否则就不一样大了:”
    师:“用自己发现的方法重新画一画、改一改或补充补充,再用面积计算的方法检验是否面积相等。”
    再次汇报交流后,教师追问:“从刚才的讨论中你还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6:“依照这样的思路,我还可以画很多个形状不一样但面积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我这个瘦子还可以这样这样(配合肢体动作),虽然方向、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只要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就会相等。”
    生7:“我发现胖瘦都不是绝对的。在这儿,如果瘦子再长高些,高度扩大成平行四边形高度的2倍多,瘦子占据的面积就比胖子还要多。所以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三角形大’这种说法是错的。”
生8:“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等。只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
通过“胖子、瘦子争地盘”一问,不仅解答了这类题,更加强了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对图形本质联系的体验。相信有了生活经验的凭借,学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相应的提高。
教例2  计算375-38+125-162
    算前谈话:“大家都坐过公共汽车,现在一起来看一个熟悉的场面。‘车上原有35人,到某站后,上来15人,下车5人。这时车上多少人?’你能列式解答吗?”
    (1)35+15-5    (2)35-5+15
    (3)35+(15-5)
    观察(1)、(2)两式,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在数学王国里,加减法为同一级运算,我们可以把他们喻为“一家人”。“一家人”还可以指什么?(乘除法)在没有括号参与的情况下,“一家人是可以抱着行李搬家的”。你能就这一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5抱着前面的减号搬到了加15的前面,结果不变)。
你能用这样的规律解答“175-38+125-162”吗?什么时候用上这个秘诀比较好?用时要注意些什么?
这类题按顺序计算当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如果能结合数字、符号的特征,利用移项的知识完成,简捷、不易错。还可以训练学生对数的认识,对运算的灵活处理。但为什么可以这么做,需注意些什么。通过乘车经验与“一家人是可以抱着行李搬家的”这个比方的参与,学生愿意理解,也容易理解,并且会在以后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自然运用。因为它符合学生特别是“怵数”学生的需要:浅易、易懂、正确。
    这样的例子,在我的教学中“浪花朵朵”。虽然一些“比方”按专业的眼光、从科学的角度看,可能欠缺此数学的严谨、数学的严密。但这些比方能让孩子的眼中放出欣喜的光芒,脸上出现顿悟的神情,嘴里发出“我明白了”的声音。体会到数学不枯燥、不神秘,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在不知不觉中乐此不疲。那么我们作为教者又何乐不为呢?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