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 故事就在你的“口”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生动有趣,几乎每一道例题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学生顺利引入所要教学的内容之中,如“停车场中停着汽车三兄弟,大哥公共汽车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纸花,一共做了28朵,请咱们扎成花环……”在这里教师只需一两句贴近学生的话就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思维已在不知不觉中随教师的讲述进入了相关的问题情境,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此举之额外收获就是学生的想像力丰富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这一点也出乎我的意料。在我“信口开河”给他们讲了一段时间的“故事”之后,忽地发现了学生的口语里多了一些诸如“茄子老师问”“小萝卜说”之类的话。再到后来他们讲述得更加生动形象:“山上有一些松树苗,山下有一些杉树苗,一天……”[二年级(下册)“比较数的大小”]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只要认真做了,对学生的发展就会起作用。
二、 游戏可以信手拈来
从一年级起,教材中就渗透了许多小游戏,如“猜数游戏”“对口令”等,这些游戏极易操作,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实,除了书上提供的这些例子外,完全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喜好来设计他们可以接受的游戏。如,我常常让学生进行“算数接龙”比赛,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可及时组织“小小辩论赛”的游戏。这些游戏貌似平淡无奇,其实用意颇深。“猜数游戏”包含着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算数接龙”在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及准确性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小辩论赛”要求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思考问题,更是有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内容、本班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创设科学合理的游戏情境,使之具体、有趣,具有一定启发性,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你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游戏,让学生商量自己认为怎样做比较好?如此一来,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紧紧把握住重点、难点,不可为游戏而游戏,那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三、 开发利用身边的素材
身边的素材既是学生熟悉的又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把周围的事物加以开发利用,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尽管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方位知识,但仅仅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他们还不能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相关的方位知识。如,学生总认为自己前面的事物在图上所占的位置要靠上(北),后面的事物所占的位置要靠下(南)。针对这一现状,我撇开书本上的例题,让学生先辨认生活中的方位,再联系自己家与学校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本市区的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随后创设了一个老师到学生家家访,同学到同学家做客的情境,让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掌握新知,理解地图上的方向。
教师平时要多接触学生,留心学生熟悉的事物,了解学生对哪些方面感兴趣,然后认真钻研教材,找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开发利用。学生可以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