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准陈述】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为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对长方体的特征和关系的进行研究,在小组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逐步发现、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目标】
(1) 学生借助课件展示,头脑中形成点、线、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知识链接。结合实物,在观察、分类、操作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2) 学生借助实物,经历观察、操作、合作、讨论、归纳的过程,利用探究表有序的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认识长、宽、高。
(3)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在合作中协作,在活动中体验,在练习中巩固,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各种实物、纸盒、框架、小棒、探究卡。
【评价设计】
1、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口头回答长方体各部分名称,完成了学习目标1.教师要及时进行表现性评价,评价思维灵活、反应快的良好学习状态。
2、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总结归纳长方体特征,学生能够运用合理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有序完成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完成学习目标2,教师要适时进行论述性评价。
3、通过自主练习,集体反馈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习目标3,教师要及时做出纸笔式评价。
【学习活动方案】
一、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点——线——面 长方形——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学生大胆想象,在头脑中重构点—线—面—体的空间表象,再由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二、认识面、棱、顶点
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你见到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动手做长方体。怎样把一个萝卜做成长方体?至少要切几刀?
第一刀,认识“面”,第二刀认识“棱”,第三刀认识“顶点”。接着切完剩下的三刀。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想象把萝卜切成长方体需要切几刀,在比划中,初步感知长方体有六个面的表象。完成学习目标1,同时教师激励性评价很关键,更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三、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1、小组探究:观察长方体实物,用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探究特征。
2、集体交流
A、面的特点:学生思考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方法。渗透“测量法、重叠法”。
B、棱的特点:注意渗透有序性。学生发现棱分三组,每组四条。
C、棱的特点:通过数,知道长方体有8个顶点。
[学生在“做”数学中,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借助“探究表”进行有序思考。在看一看、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评价要跟进。]
3、回顾整理
利用课件演示,完善探究表,进一步验证、梳理、归纳长方体的特征。
[通过课件直观演示验证,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回顾总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完成来了学习目标2.]
四、搭框架,巩固特征,认识长宽高
1、动手搭长方体框架
学具盒里有三种长度不同的小棒若干根。选出需要的小棒搭框架。对照长方体框架,再次观察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
2、展示交流新发现
[学生动手搭建长方体框架,操作的目的性很强,进一步体会、感悟、内化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宽高
[学生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样子和大小,对长方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完成了学习目标2、3及相应的教学评价。]
五、拓展练习
在下面的8个面中找出6个面,使它们能围成右边的长方体。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
[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并为学习表面积计算做铺垫。完成学习目标3.]
六、全课总结 自我评价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运用数学语言,积累数学语言。教师适时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