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宽容是美德”,这总让我想起另一个词——“迁就”。宽容与迁就没有明显的区别。一个自以为“宽容”的教师,或许已经走进了“迁就”的误区。宽容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由于知识浅薄而发生的错误行为从心底里的谅解,这种谅解具有一定的感化作用,有利于学生自省和接受教育。而迁就则是对学生的行为不作深入了解,只持姑息,应付态度,甚至听其自然。
如何“宽容”而不“迁就”学生所犯的错误?我想其根本就在于,前者是在你所能控制或料想到的情况下,协助学生有意识的成长进步。具体说来,主要有:
一、 允许学生犯错
学生涉世不深,且好奇心强,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犯的错误,一般是由于学生无意识或对错误的后果认识不够造成的。我们要承认这些错误,并把它视为学生进步的阶梯。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了解错误的来龙去脉,一便“对症下药”。
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上课总爱插嘴,开小差。一开始我很生气,把他拉到了办公室,教训了一番,可他毫无改正之意。待我冷静下来,从他以前的老师那里了解了情况,并认真分析了一下,发现他并非有意与我作对,只是他习惯性的排斥老师,不认为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就是好孩子。于是,我决定换个方式教育他。先静观其变,不去激化他的排斥心理。
二、 引导学生反思
调整了教师看待问题的心态,接着就是协助学生实际处理错误了。其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反思。这是非常必要的,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一种负责的态度。当然,这其中要有教师的引导,引导他把问题看透了。
终于,教育的机会来了。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样去班级溜了一圈。发现他正埋头抄前天我布置的数学回家作业……我不准备再训斥他一番,反而悄悄的走近他。他突然意识到我的存在,抬起头来,眼中满是惊慌、尴尬,我用严肃而认真的眼神回敬他,良久,我们都没说话。后来,我一言不发就走了。因为,我相信这一次他做了一个他认为的坏孩子,他会反思。
三、 帮助学生改正
反思是一种认识,必须付渚于行动,才能见实效。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一起改正错误。
又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了。那个学生唯唯诺诺的走到我身边,说:“老师,中午我来补作业,好吗?”“嗯”我应了一声,没多说话。中午,他果然来了,我很高兴,友善的和他一起解决了作业。
四、 过程允许反复
这可能是宽容的最直接体现。学生的进步是渐进式的,可能会有反复,教师必须给学生时间。
就像上面说的那个学生。从此,他上课表现进步了许多,作业也经常主动在我那里完成再回家。虽然,有时课上仍“不小心”插嘴,但看得出,只是“不小心”而矣。
这种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宽容。看似教师参与的不多,却处处少不了他这个引路人。而如果你只是迁就,看到有学生犯错,只是应付式的嘱咐:“下次不可以这样了,要好好学习……”,不及时捕捉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别人不会察觉两者的异样,但其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为人师的你,难道会忍心看你的学生被一次次的错误“侵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