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优质课《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第十册教科书第74~75页的例题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揭示课题。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揭题: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2.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知道青岛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多,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少吗?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什么?
指名口答。
提出新要求: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当学生提出可以逐一比较这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并计算出相差数时,启发: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但显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呢?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评析: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既复习体验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也为本节课的重点“比较趋势”做了思想上的铺垫。】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根据统计图右上角的图例,可以知道用实线画成的折线表示的是青岛市各月的降水量,用虚线画的折线表示的是昆明市各月的降水量。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提示:仔细观察表示两个城市相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哪一组的两个点距离最小?哪一组的两个点距离最大?
追问: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评析: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通过比较两条线所表示的意思,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三、多种途径,加深体验(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四、落实技能,强化体验(练习十三的第1题)
1.指名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于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多或少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知识梳理,总结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