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后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是我组内教研上的一堂课,自己执教过也听过好多遍,大都是从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再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设计的,这次组内教研,书记要来听,时间比较紧,为了稳妥,也还是按这样的环节来教学的,而后来听了卫老师也上了这一课,她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先给学生摸,初步成知——用不同的材料动手做长方体——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自从听了卫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一直在想: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教学设计其差别何在,其实问题是不用回答的。
卫老师的这种设计是真正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怎样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能从学生最初的手足无措的“做”中找到学的法子,也才有了教的法子,这样做,除了使学生掌握做长方体这项技能外,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为他们提供必须通过自己的眼、手和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方体是载体,技能教学的载体。
如此难以执行的操作技能型的教学可以如此鲜活,除了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自主实践、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操作中不断思考、探究、猜想和创造可能更重要,她那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灵动的教学课堂,充满灵性的创新精神使我更加深记得地体会到了课堂教学变与“不变的异样”,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方体的认识》课后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之一,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本册的难点。我在上这一课后,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以下是我采取的一些教育策略;
一、巧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开始,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点)无数个点可以形成(线)以前,我们学过那些线?(直线、射线、线段)在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一段叫什么?(线段)一系列的追问后,我在操作白板演示(4条线段围成一个长方形)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平面图形。而后,我再次用白板操作(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一个长方体),再问:“你们又看到了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明白立体图形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长方体就是由六个长方形围成的。这样,点——线——面——体,这一系列的形成过程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下,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并牢牢的掌握。  
    而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时,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看到林立的高楼大厦,漂亮的包装盒,各式的家用电器等,让身边的长方体实物活脱脱的在学生面前展现。
  在掌握了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后,我又用白板动画演示长方体3 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3组相对的棱相互重合,让学生彻底信服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
  多媒体的独特的动画效果,让学生轻松的、直观地获取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难点,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灵动起来。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的、抽象的,如果老师赤裸裸的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许很快就会忘记,如果老师采取一些好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同时他还能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的实物,课堂上我让他们自由地摆弄手中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把长方体的特征找出来,每个孩子都非常认真的找,并且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小卡片上,通过汇报,各个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又和别人一样的发现,这是多门令人高兴的事啊1通过对比别人的成果,也从中学到自己没有发现的秘密。整个知识的形成都是让学生自己去亲身经历,这是很重要的。
  这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果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我是让学生个体活动的。如果采用小组合作,一起观察,共同讨论,那样,获取的知识就更全面,效果会更好。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2-14 19:45 编辑
教后反思: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由于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为加深对空间图形的理解和掌握,我在教学时,拿出了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学生也从家里拿了装食品的纸盒、药盒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的面、棱、顶点的情况,着重加深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认识。由于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用嘴说,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非常深刻。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