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记 本课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质疑、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的设置,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再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教师则起到了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较好。
但学生的参与面还有待于提高,认真倾听的习惯还有待培养,课堂气氛应达到活而不乱的效果。本课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不够深入,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应补充一些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应该设计问题展开讨论效果会更好。有时间应配一定量的习题,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应该加强,如果能科学把握课堂时间和节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则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更好的发挥出来,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多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分小组查找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鉴于以上成功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多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理论知识,多看有关教学的书籍,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蒸汽时代”的到来》教学反思
谭红亮
《“蒸汽时代”的到来》介绍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感受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等,重点是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难点是:“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和工业革命的影响。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火车的诞生。对学生来说本课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别谈从中找出或发现历史规律。我在准备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将整节课分为三个大板块,即工业革命成果探究、工业革命原因探究、工业革命影响探究,通过设计扮演讲解员的角色,将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一步步呈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基础知识可以传授到位,另一方面也把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清晰的展现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反思自己的课堂,我认为本节课还有以下可取之处:
首先,本课通过设计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质疑、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的设置,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再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教师则起到了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较好。
其次,整堂课能够体现生命化课堂的特点,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让他们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使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第三,《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部分指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课标中这一部分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史料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节课材料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的参与面还有待于提高,认真倾听的习惯还有待于养成,课堂气氛没有充分的调动好。在小组合作准备扮演解说员,介绍工业革命成果这一环节时,学生表现的不是十分理想,很多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旁听者,根本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去,这也反映出在小组合作的评价机制上还存在缺陷,没有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其次,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不够深入,也许是由于选取的材料过于抽象,教师点拨不到位,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基本上是教师替代学生说出结论。应更换一些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应该加强,课堂中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所以合作效果不佳。
第四、课堂节奏把握不好,合作交流时间过长,导致后面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时间过短,如果能科学把握课堂时间和节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则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更好的发挥出来,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
第五:习题的训练一定要体现出层次,真正达到少而精的目的。习题的反馈训练不是形式,而应有极强的针对性,因此题目的筛选相当重要,今后要多花时间,精选习题,力争达到少训高效的目的。
第六、学生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它可以为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知识底蕴不深,因此很有必要要求学生搞好提前预习,如果这节课学生课前预习到位,在扮演讲解员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并且能够介绍得非常清楚、流畅。
鉴于以上成功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多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理论知识,多看有关教学的书籍,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心得 基于本课的内容,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学案与多媒体完美结合,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和谐发展意识。课堂上采取多样式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在直观地感觉历史基础上,了解历史。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经过精心准备,这节课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谈谈对本节课的体会。
成功之处: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们的教学方法也是要多样并且有效,以达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驱动为主线,综合采用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立体的历史知识网络,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引导法中的问题有三类,一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封闭性问题,如工业革命的条件、蒸汽机的意义等;第二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半开放性问题,如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三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全开放性问题,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和对我们的启示。做到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二、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是不断求索的过程,也应该是在求索中不断转变和改进的过程。
主线引领,贯穿本课
本节课主要围绕“工业先声”,“厚积薄发”,“改变世界”,“且行且思”这一思维主线来设计教学活动。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线索寓于过程之中,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内的脉搏。精心设计的工业革命发展的四大篇章,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自我归纳出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这样既能突出学生主体性,也能将知识巩固和能力练习相结合,也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融入历史
本课多次采用情境创设,注重主人公“我”的角色深入,如“我为奥运添风采”“一起去旅行”等,都是以“我”为主语进行展开活动。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由发挥,先是小组内交流,再与全班交流。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自然的投入。这样可以使原本久远的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历史“重现”,这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进行切身的体验与判断,感悟历史的价值与内涵。
史料丰富,投入思考
结合课前搜集的工业革命的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等,尽量选取学生能看得懂的史料,让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并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整理分析,从而加强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如探究工业革命的成果、条件和影响,让学生引用材料或是视频中的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象易懂,既体现了历史的严谨性,一切以史实、史料为依据,做到论从史出,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独有的特色,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有看,有读,有想,有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经验的吸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成功求索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不断的吸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补充养分,才能保证我们课堂的新鲜和活力。
本课存在的不足:
1、课前对时间的预设和实际实施稍微有些偏差,主要是由于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的能力定位过低,如“我为奥运添风采”这个环节预留的时间过长。
2、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不足,学生展示交流的人数较少,如“一起去旅行”环节,学生讨论的气氛不错,但是展示时间少了,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展示空间。
3、新授过程中过多注重课外拓展,有些忽略课本原有的资源和内容,不利于学生将课外资源与本课有机的结合。
3、检测题目过多注重基础层面的考查,没有层次性,没有设计留有思考空间的问题;
4、评价性语言单一,多为很好,非常好,值得鼓励等等,没有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在以后的课堂上应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