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5-7-20 12:35 编辑
教后记 今天我们四位老师终于在七年级上完研究课《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是本册的重点课文,它叙述了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历程。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七年级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很难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力求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二是文史知识的结合。三是图文结合。四是把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突出了对学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如对秦始皇统一中国重大历史意义的讨论归纳;对秦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的讨论,对焚书坑儒的评价,以及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等,都是学习能力的训练。
本次教学活动,我自己收获很大,有些感悟,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他们处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阅读、电视电脑无时不刻不在充斥他们的头脑,只要经老师一点拨,引导得法,他们的知识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要相信学生,放开手脚,多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比如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大部分同学说的很有条理,理由也很充分。我们不需要去满堂灌,生怕他们不知道,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否则,我们就会束缚他们的思维,甚至扼杀他们的个性。
第二,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地位所决定,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视不够。这就给历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求老师想办法,精心备课,努力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教师的教学手段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授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要抓紧学习、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媒体课件,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对于这节课,我经过细细反思,觉得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设计思路新颖。表现在:一、把课本知识高度整合为建国篇和治国篇;二、针对主要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围绕四个治国遇到的问题展开;三、注重对知识进行整合、提炼。
2、整节课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虽然不是自己的学生,彼此之间不了解,学生也相对拘谨,但是我尽量的鼓励他们参与,甚至采用小组PK的形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非常重视直观教学。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加强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的疆域对比、长城等图片的运用等。
4、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讨论环节、情景再现环节等等。
5、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
几点不足:
1、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过于严肃,对学生提问时不够亲和,对学生的启发性还有待提高。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的把握上有些前松后紧。
3、情景再现环节由于学生参与度没有我事先预设的积极,所以效果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
4、小组PK由于最后匆匆结束,没有来得及总结PK结果,孩子肯定会感到失望。
5、由于对学生不熟悉,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设疑并解决问题。
以上几点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心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反思 授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三维目标组织教学,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3、本节课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还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师生互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在学习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课件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不过这一节课也有一些缺点。教师还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今后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相对应着,就要求课件不能仅仅停留在演示这一层面上,要增强互动性。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初一学生学习历史已将满2个月,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学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此,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重视落实检查;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
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对学困生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80分以上的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订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加见识。
4、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可以布置可供选作的自主命题。此题较为灵活,应多让学生见之,熟悉题型增强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课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95%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以上前一阶段历史教学反思,我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让实践之树常青。
教学心得 我执教的《秦王扫六合》一课获得了南昌市"园丁杯"优质课教学竞赛一等奖。从对教材的研究以及教学设计都花了很多心思,现将一些思路呈现如下:首先,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一起来认识千古一帝---秦始皇。其次,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花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学,熟悉课文。在主要教学过程中,先用多媒体演示秦王灭六国的过程,从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还有哪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又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达到了情感目标。由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本课时也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个板块上。当时采用情景剧的表演方式,阐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进一步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又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然后,结合动脑筋里的问题,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分组讨论"我眼中的秦始皇",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学生们你一言他一语都能把这道题目答全,又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