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课堂的内涵在课改的推波助澜下得到了及时的刷新与拓展。课堂变活了、变大了、更富朝气了,学生们用智慧的灵性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与感动,课堂因此成为师生、生生间智慧碰撞与心灵交互的舞台。在课堂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到一些意外,不时会传来学生“不和谐”的声音,作为教师该如何介入与应对呢?
声音一:我用手指证明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安排了一道判断题: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由于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知道这句话是对的。
师:谁能证明一下,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生:(画了一个角)我把角的两边延长,这个角的大小没有变。
师:言简意赅。刚才这位同学用直观的图示说明了这句话是正确的。
就在我准备结束这个问题时,传来一个声音:“我还可以证明。”徐程同学迫切地说。
生:我用手指证明。(随即伸出右手,用中指与食指做了两个不同大小的角)
生:徐程错了,手指是不好延长的。(一位男生很快地做出了反应,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是的,徐程错了。”此时几个同学跟着附和起来。学生在瞬间接纳了这位男生的观点,并轻易否定了徐程同学的想法。
师:不经过大脑思考的结论是肤浅的。同学们再想想,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为了让学生充分“消化”与理解徐程同学的想法,我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半分钟后……)
生:我同意徐程同学的意见。手指的确不可以延长,而相同的两个手指却摆出了大小不同的两个角,这正好证明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殊途同归。其实,徐程同学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难道不应为她独特的想法鼓掌吗!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我发现徐程同学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声音点击:思维独创性——需“扩音”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而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我用手指证明”“手指不好延长”,聆听着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是放弃、引用,还是轻描淡写地带过?需要教师的审时度势与理性分析,在瞬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透过这些声音,我发现徐程同学的想法简约而富有个性,且蕴含着反证法的思想,思维含量极高,而另一学生又不经意地为她作了有效的补充。因此,我为徐程同学进行了“传声”与“扩音”,让大家共同体验、分享这一想法。实践表明:生成是有效的,处置是科学的。我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同时,又与她成功地进行了一场心灵对白与情感沟通,既呵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实现了“智”源共享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升华。
声音二:题目出错了
在教学两积求和、差问题时(四年级教材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太阳旅行社的一个旅游团(成人18人,儿童14人)去公园游玩,成人票每人25元,儿童票半价,旅游团买门票应付多少元?
在出示题目半分钟后,一生突然举手说:“题目出错了!”随即有十多位学生也附和起来:“是的,出错了!”面对学生此起彼伏的叫喊声,我保持沉默。十多秒钟后,声音慢慢地平息下来,学生又冥思苦想起来,几分钟后……
师: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
生l:我把元化成角来做单位……
师:把不会的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因为儿童票价是成人票价的一半,所以可以把14个儿童看成7个大人来做,式子是:(18+14÷2)×25。
生3:我把14个儿童看成14个成人,先求出14个成人票的钱,然后再除以2就得到14个儿童票的钱,式子是:18×25×14×25÷2。
……
声音点击:思维“惯性化”——需“冷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新信息进入已有经验系统后,对已有的经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经验系统的重组和改造,它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建构的,而不是单纯的提取。“题目出错了”,源于学生已储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惯性”。当学生在计算25除以2出现余数时,原有的知识系统不能对新知识进行沟通、整合与加工,就得出了“题目出错了”这一结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子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所以,当学生说“题目出错了”,我没有予以“理睬”,采用了冷处理的办法,用沉默“冷却”学生的“声音”,用沉默调节着学生的心理 偏向,“逼迫”他们对自己的结论产生怀疑,从而唤起他们对战胜困难的心理需求。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方案“粉墨登场”,我分享着学生的愉悦,触摸着学生灵动的思绪,不难体验,学生的心灵流淌着一种失而复得的激动,从“山穷水复疑无路”中觅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心境。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课堂“不和谐”的声音时,要有效点击它们,找准学生思维的“盲”点,“焊接”学生思维的裂痕,不断地启迪学生在困难中探求、在探求中觅得克服困难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维品质和灵活处置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积淀了克服困难的经验与信心。
声音三:这题不好列综合算式
在教学带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时,我出示了例题:“妈妈带50元钱,买了一只书包,剩下的钱能买几本笔记本?(图示:书包每只20元,笔记本每本5元)”我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有选择地安排了两位学生板演:
方法一:50-20=30(元),30÷5=6(本);
方法二:50-20÷5=30÷5=6(本)。
师:对于这两种做法你们有何看法?
生:我认为两种方法都是对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第一种是对的。
师:第二种不也是等于6吗?
生:如果这样列式的话,那应该先算除法,结果就不是6。
生:我认为这—题不能列综合算式。
生:是的,这题目不能列的。(部分学生附和着)
生:能列的。(还有部分同学提出了异议)
此时教室里出现了两种意见不同的声音。我没有表态,静观其变,让学生充分争辩,大约1分钟后……
师:意见出现分歧时,我们应阐明道理,不能简单的叫喊。
生:我知道,这题可以列综合算式的,我们可以加小括号。
师:小括号?(我故作不懂)你能让大家认识一下吗?(生上来在算式中添了小括号)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爸爸教过我的。
生:我也知道,昨天我看书的。
师:其实,你们这两方意见都有道理。如果我们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题的确不能列综合算式。如果要列综合算式的话,只有借助于新知识。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探究小括号的知识。
声音点击:储备不充盈——需“补给”
现代学习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与理解的过程,是学生以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起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时,就发出了“不好列综合算式”的声音。
布贝尔认为: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对于小括号,如果只是简单的告知,从学习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因缺乏必要的体验与理解,对小括号的认识必定是肤浅的、易忘的。于是我预设了“可以列”与“不可以列”的争辩情境,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渐入“愤悱”之境,从而让他们在争辩中不断明晰对问题的看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强大内驱力。当争辩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介入了学生的争议,在师生交流中化干戈为玉帛、变冲突为和谐共赢,为学生“补给”知识而搭建平台,真正实现学生间的共识、共享与共进,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声音,它是学生思维的“体温表”,它是学生学情的“风向标”。在课堂中,我们应合理点击学生的“不和谐”的声音,“拍摄”与“放大”这些宝贵资源。当学生的思维“一头雾水”或似懂非懂时,教师应是一个引路人,为学生“拨开云雾”;当学生独具慧眼时,教师应不惜时间、精力,与文本、学生的思维、情感等进行多元、立体的对话,实现师生间、生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互动和情智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