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威特克尔说:“好老师和差老师的区别不在于他们懂得多少,而在于他们如何行动。”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关键是能演绎好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掌控好课堂的发展,做课堂教学永远的主导者。那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呢?下面就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圆的初步认识》与同仁们商榷,以期给同仁教学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镜头一】课伊始,教师利用奥运五环图引出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手上已有的材料画圆,再通过比较引出画圆工具——圆规,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如何画圆呢?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回答道:根据半径去画、这位教师只淡然地说了一句“他说了一个新词”,然后就继续沿着他原先的教学预设前进。
【交流】无视课堂生成
老师原意是让学生用圆规自由试画圆,然后比较得出画的圆有大有小是因为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同,再规定画同样大小的圆,从而引出半径,直径等名称,但是学生不用老师绕那么大弯,就说出“半径”,多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可惜教师只用一个“新词”便搪塞过去,唯恐影响了他的教学预设。
【镜头二】教师让学生按要求画好圆后.追问:男生与女生有什么不一样呢?
【交流】教学语言模糊
老师让男生画半径5厘米的、女生画半径3厘米的圆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圆的大小不一样,是因为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同,画出的圆的大小也就不一样,再顺势引出圆的半径、直径等各部分名称,但老师的不严密的言语表述,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镜头三】师生共同探讨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一生说:在同一个圆里,两条半径就是一条直径。另一生立即反驳说:在同一个圆里,两条半径不一定是一条直径,因为如果两条半径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就不是一条直径。
【交流】自主探究无力
这是多好的两个生成性资源。在同一个圆里,两条半径的长度合起来就是一条直径的长度。这一结论没有强制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但关键时,仍需要教师适时地“站”出来。如果教师巧加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同时能加深理解,即在同一个圆里,两条半径合起来.可能正好是一条直径,也可能虽然不是一条直径,但长短正好等于一条直径.或能理解在同一个圆里,一条直径可以看作两条半径。
【镜头四】课快要结束了,教师带着学生进行了小结,并推出了—首小诗,动情地朗诵起来:“圆圆的世界……”
【交流】画蛇添足之嫌
无病的呻吟,画蛇之添足……
【反思综述】从上面几个镜头的回放,应该说问题不少、对此.我的思考是:做课堂教学主导者,必须重视学生已有生成。我们可以感受到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尽管不全面、不系统,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正是确定新课教学起点的依据。按理说学生在老师没教圆的知识前,就能说出“半径”一词,难道不应该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设,是对教学的整体勾画,不是对生成的羁绊,不是课堂必须遵守的教条.是为全课绘制的蓝图,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兴创作,是对预设的补充、完善与发展,它将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无法预约的精彩。这时,教师完全可以顺势让这位学生进行介绍:“你知道什么是半径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
进行补充、介绍。这样的设计也更能找准学生的起点,因为我们都知道,许多学生对圆是有所认识的,并且也能用圆规画圆,只是圆画得不够流畅、标准;对于“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班级中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对“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的意义的理解,多数学生处于“口欲言而不能”的蒙咙状态。我们的教学应在此基础上展开、也就是说“当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时,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厂’从现实起点看,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圆从不同的渠道已有所获悉,只是理解得还不够深刻,全面、完善而已。因此教学中可采用先自学再举例的交流形式教学,以此不断地修正、完善对概念的理解。这不仅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本节课完全可以学生为主体,实践建构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发现知识的成功者。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剖析圆的特征和
相关名称及各部分的关系,并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热爱。
做课堂教学主导者,必须重视课堂有效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让学生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将会在低水平的层面上进行活动与思考。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离不了教师的“主导”。
做课堂教学主导者.必须彰显教师语言魅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自身数学语言的锤炼。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这样的魅力:讲解论证,条分缕析,严谨周密,具有逻辑性;描摹状物,声情并茂,情景逼真,具有形象性;批评鼓励、情真词切,真挚动人,具有感染性;借助手势,化虚为实,比喻新颖,具有趣味性;音变有致,措同恰当,用术有据,具有准确性;触类旁通,,点拨暗喻。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组织穿插,承上启下,圆润自然.具有衔接性;谈吐诙谐,飞珠溅玉,妙语解颐,具有幽默性。这样的语言,学生必然会受到感染,定能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使学生喜闻乐见,使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