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抽屉原理(一)的时候,我先用抢椅子、摸扑克牌等游戏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用简单的数据举例让学生经历比较、归纳等过程,然后带领学生采用枚举法、假设法等引导学生从直观走向抽象,对于六年级的大多数孩子来说,理解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为克服这一难点,我带孩子们用最简单的问题多次强调说的过程,特别注意语言中的关键词“总有”“至少”,“总有”是“一定有”,“至少”意思是最少,或者更多,有了这个关键,孩子们的叙述重点很快就准确而明晰起来,最后,看大家理解和表达都差不多清楚了,我又引出了“苹果数”比“抽屉数”不止多1的情况,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顺向引出“平均分”的思路,整个水到渠成,最后又字母抽象出来, 第一节的难点加以突破,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反馈效果也不错。
在讲例3时,我没有按书本上出示题目,而是抓住问题的关键词 “一定”“至少”“保证”等去领悟“最不利原则”,先抛出一个问题“10把钥匙开10把锁,至少试几次,才能保证将每把钥匙配上对应的锁?”一下子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再出示例3,问题迎刃而解,接着我又把例3做了变式:“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不同色的,如何理解?”抽屉数改变了,怎么解决?如果有3种颜色的球呢,怎么办?三种球数目不同又怎么解决?这样举一反三,学生们都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最不利原则来一一击破,真正做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抽屉原理”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它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做到,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用关键词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学生的思维全部展现出来的时候是最美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