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你的思想“转化”了吗——《两步连乘的应用题》练习辅导


案例
今天课间,我按惯例检查学生的改错题时,平时书写最糟糕、成绩很一般甚至时常下滑的夏智伟同学的改错方法一阵阵地触动着我——
题目:每只乒乓球拍29元,学校买了8副这样的乒乓球拍,一共要用多少元?
    这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中两步连乘的应用题的相关练习,有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2×29=58(元)
            58×8=464(元)
    方法二:8×2=16(只)
            16×29=464(元)
    学生不管用哪种方法分析这道题,列式都不成问题,计算“方法一”的结果,也不成问题。关键问题是,计算“方法二”中第二步的得数时,困难就来;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可是在此前没学过的呀!何况还进位呢!怎么办呢?在此前,我的做法是:肯定学生的分析思路;,然后给他写出第二步的得数。
今天,夏智伟居然把16×29的结果(464)算对了。我随意问了一句:“这结果是你算的吗?” 他点了点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他并没有像我想象得那样先拿出练习本(因为平时我都这样要求计算爱出错的学生),而是流利地说:“我先用29乘4,再乘4。”我眼前忽地一亮:“你能再算一遍给我看吗?”他拿出练习本,唰唰地演算起来:
我装作不懂的样子问他:“题目中没‘4’呀,你怎么弄出两个‘4’来呢?”他振振
有词地急切地说:你看,我先把16分成‘4×4’,然后用29乘4,再乘4就得了。”我惊喜地问道:“你知道自己的做法为什么是对的吗?”他抓了抓头,吞吞吐吐地说:“因为16可以分成‘4×4’,所以‘16×29’就可以写成‘4×4×29’。
    我迫不及待地说:“你的想法很对——你会把两位数乘两位数拆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再乘一位数。这种方法真好!”他受到表扬,高兴得蹦跳着跑出了教室……
    反思
    1.何为“小学生的创造”?
    所谓小学生的创造,并不是去创造前人所没有的,也不是去发明闻所未闻的,而更多的只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有点新意,有点与众不同,有点自己的发现。今天,曾经看似很后进的学生的解题方法是:把没学过的两位数转化成已学过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来计算。他能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是“转化”,也就是“创造”!
2.会学更要会用,
成绩很普通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我都没想到,实在自愧不如。在检查他们改错前,我刚刚看完福建省刘萍老师写的《让知识超越教材,让学生超越课堂》这篇文章,深知“转化”思想是一种至高境界的学习方法,该方法的掌握,不仅可以解决“点”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线”的问题,甚至可以解决“面”的问题。可是,一次次可以用转化方法解决的问题明摆在眼前时,自己竟然熟视无睹,还自作聪明地帮学生把答案写上。这样的帮助有价值吗?否!只会适得其反,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
    3.练就睿智眼光,捕捉“转化”时机。有了这次阵痛的反思和对自身教学方法的挖掘,我觉得:我们数学教师应该练出睿智的眼光,及时捕捉擦肩而过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巧妙地将它从隐性知识中提取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学习方法因此简单。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