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 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 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公开课教案JIAOXUE SHEJI数学三年级培训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评析:本节课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着同学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同学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只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研讨打好了知识基础。]
师:刚才通过丈量,我们知道了××同学的身高,那么丈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1:做校服的时候,我们要先丈量一下上身有多长,下身有多长,这样做出的校服才合体。
生2:买裤子的时候还要量一量腰围有多少。
生3:我们家去家具城买家具,爸爸就是先丈量了橱柜和床的长度后才买的,假如不丈量一下,买的家具可能就放不进屋里了。
……
师:对,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丈量,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丈量员。(出示课件:小小丈量员图)
[评析:由同学的身高丈量这一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同学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同学对丈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丈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丈量方法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一)毫米的认识
师:(神秘地问)知道我们新数学书有多长多宽吗?考考你的眼力,看谁估得最准确!
生1:数学书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2厘米。
生2:数学书长大约是23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
……
师:准不准呢?同位合作,用纸尺(尺子上只有厘米的刻度)量一量,看谁量得最准确。
师:谁丈量出来了?书的长是多少?
生1: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
生2:书的长是20厘米多一些。(指名演示量的方法)
生3:书的长是20厘米多,但不到21厘米。
师:谁丈量出了书的宽是多少?
生1:书的宽是14厘米多,但不到15厘米。
生2:书的宽是14厘米多一些。(指名演示量的方法)
师:多一些是多少?不到1厘米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评析:由于“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为精确丈量带来了困难,这一矛盾的有意制造,使同学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需发明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为下面的新知探索设置了一个有利的悬念。]
师:谁想出好方法了?
生1:把1厘米再分得小一些。
生2:我们可以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生3:用毫米。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毫米的?
生3:是妈妈告诉我的。(你知道的可真多!)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都认为用厘米做单位太大了,要发明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个同学说用毫米,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出示课件,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师:大家看,这是一段尺子,我把它放大一些,科学家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拿出尺子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一比。
师:谁留心观察过,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有1毫米?
生1:铅笔尖是1毫米。
生2: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我桌上有一个一分硬币,它的厚度是1毫米。
师:一分硬币?大家赶快拿出一个一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
师: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的长度,有什么感觉?
生1:太短了!
生2:我的两个手指都快连一块儿了。
(黑板上贴出1毫米长的纸条)
师:用手势表示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评析:用手势表示出几个毫米的大约长度,不只能协助同学更好地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同时又能协助同学提高估测的能力;是对过去只注重单位长度表象建立的局限性的补充。]
师: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厘米等于10毫米。(板书)
师:再量一量书的长度和宽度各是多少,看谁量得最准确。(指名汇报)
师:我们认识了毫米,那么书的厚度是多少?先估一估,再丈量一下。
生:书的厚度是7毫米。
师:丈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略)
师小结:在生活中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精确地丈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可以用毫米来做单位。
师:我也丈量了三样物品的长度,它们各是多长呢?(课件出示)
你能填一填吗?打开书第3页把“做一做”填完。(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分米的认识
师: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想一想:看到它,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生1:我想知道1米是多少毫米。
生2:我觉得厘米和毫米之间离得很近,米和厘米之间离得有些远。
生3: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了!
师:对,人们也认为米和厘米之间跨度太大,所以就在这儿添上了一个长度单位。(这时一个同学举起了手)你知道?
生:分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生:分米就是把米分开。(你解释得真形象啊!)
[评析:由于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它在丈量中出现的必要性不是很突出,所以设计成通过观察几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推测出米和厘米之间应该还有一个单位,这样设计使分米的引入显得自然、顺畅,而且从数学推理的角度引入,还能初步地培养同学逻辑推理的意识。]
师:知道把1分米分成了多少份吗?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略)
师:用手势表示出2分米、5分米、10分米的长度。
师:米和分米之间有关系吗?
生: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三)小结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是谁?
生:分米和毫米。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生2:1米=1000毫米。
三、实践活动
师: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丈量一个我们周围物体的长度,比一比谁丈量得准确!
(指名汇报)
四、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除了我们认识的米、分米、厘米、毫米这4个长度单位,还有其他长度单位吗?
五、安排课外实践活动
师: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丈量员,任选几样自身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丈量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析
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在矛盾抵触中激发起探索新知的欲望。
戏剧中的矛盾抵触,是剧情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上的矛盾抵触,同样也是激发同学进行深入探索的推动力。这种矛盾抵触能激发思想上的革新,能够引起“头脑风暴”,矛盾的最终解决也预示着自主构建知识过程的完成。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要想准确丈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一矛盾,向同学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办呢?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呢?”,这样就把同学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同学探索新的长度单位的愿望。这样设计给了同学一个较宽阔的探索空间,不只激活了同学的思维,“把厘米缩小一点”“把厘米再分开”等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涌现了出来(这正是毫米的由来),而且使同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2?大胆合理的推理丰富了同学进行知识探索的战略。
分米在生活中与其他几个长度单位相比应用并不广泛,在丈量的简便性上也不突出,假如从丈量的需要这个角度引入有些牵强,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做了一些有意的尝试:利用板书对同学造成的视觉冲击来进行大胆、合理的推测,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厘米和米之间离得太远了”“1米和1厘米差得太多了”“要是再有一个比厘米长、比米短的单位就好了”……这些思维活动不只发现了分米这一长度单位,而且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同学进行知识探索的战略。大胆、合理的推测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战略之一,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讲,逻辑思维能力比一、二年级有所提高,在这里有意识地让同学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是有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而且从现场看,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估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始终。
培养同学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同学的身高,紧接着,在下边的每一次准确丈量之前都布置让同学先估一估,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同学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同学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这个有没有配套的课件啊?如果有,请发一份给我可以么?qq776209271,谢谢!!!

 
热门二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