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孩和女孩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课件展示比赛情景),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教材中主题图改编)。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意义。
1、师:怎样求出他们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我们先来看看男生吧,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份他们的得分情况统计图, 你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办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办法,请每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吧。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①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指名在教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学请静静地欣赏);
②和你们想得一样吗? 看,(课件演示移的过程)老师也是这样想的。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③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移的?(生回忆,师板书出移多补少)
④有没有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算一算。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6+9+7+6=28(分)
28÷4=7(分)
追问:6、9、7、6分别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
为什么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
7表示什么?
生回答出后,师说出:“7”是4个男生的平均得分,也可以说是6、9、7、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课题后面补充板书:数)
2、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并在课题后板书:比最小数大,比最大数小。
3、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以下?(小组合作)。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①生在老师统计图上演示移的过程。
移完后师问:他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也就说明:10、4、7、5、4这一住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②还有人用其他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吗?
算一算。
师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出::10+4+7+5+4=30(分)
30÷5=6(分)
追问:10、4、7、5、4分别指什么?30指什么?6指什么?这儿为什么又除以5呢?
③“6”也就是10、4、7、5、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平均数6是比最小数大,比最大数小吗?
(4)两个组的平均分数都算出来了,奖杯奖给谁?(全班一起为男生组喝彩)
三、趣味练习
1、你猜我猜。
聪明的孩子们,向大家展示你的聪明才智吧。
课件出示:你猜我猜。
(1)老师先露一手:师猜学生期中考试分数,故意说成就是平均数,最后再猜:肯定有人比平均分高,肯定比平均分低,并说:别灰心,好好努力,你会很棒的。
(2)老师平均每月支出1000元,猜一猜:
一月 二月 三月 ……
元 元 元 ……
指名猜,并说出理由,其他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反驳。
2、看,篮球队员们的比赛多么激烈呀,请看(课件出示P94,T3)你能解决出这里的数学问题吗?
3、球迷们非常佩服篮球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他们准备亲手扎花献给他们。看,(课件出示P94,T2),快来解决小丽的问题吧。
3、争当辩论家。
(1)课件出题P95,T1。
学生思考后全班出现两方:认为小明说的对和认为小明说的不对。两方展开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小明可能会有危险。
(2)某服装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6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
学生思考后以“能赢”和“不能赢”两方展开辩论。
4、生活中的平均数。
看来,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中的应用很广泛,你还知道哪里用到平均数的?
(1)生举例。
(2)师出示:
①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西部最缺水的地区每人每天平均用水只有3千克。(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②五一黄金周期间,连云港旅游胜地花果山风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万人,平均每天门票收入141万元。
5、你知道吗?出示歌咏比赛图和评委打的分数,学生先算平均分,电脑亮出最后得分,过渡到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学生再次算平均分。
说明:求平均数,在生活中要根据情况灵活解决。
四、总结。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昨天,我们班进行了一场一分钟踢毽子比赛,这是其中两队的成绩:
师:请你们判定一下,哪队获胜?为什么?
(生思考片刻)
生:男二队获胜,我算出男二队的三名队员共踢了24个,女一队的三名队员只踢了20个。
生:我不用计算就能看出来,男二队和女一队的1号都踢了7个,男二队的2号、3号比女一队的2号、3号都踢得多,因此男二队获胜。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后来,我加入了女一队,现在把我踢的8个加进来(同时贴出8个圆片)。算一算,现在女一队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8个。
师:(故意地)我宣布,这次女一队获胜。
男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男生:女一队有4人参加,我们只有3人参加,不公平!
师:那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你们认为怎样比才公平呢?
反思:本环节没有采用教材提供的“投篮比赛”的素材,而是把学生喜欢的踢毽子的活动引进课堂。当两队参加比赛的人数相等时,学生很容易比较出胜负,然后,我故意制造矛盾冲突,并趁机提出问题:“那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你们认为怎样比才公平呢?”这是一个现实而有趣的问题,不仅仅为了引出课题,更重要的是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实际需要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使用平均数的必要性,产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
二、寻找策略,探索方法
(看到举手的学生不多,我及时调整教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讨论结束之后再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讨论结束后,生开始汇报交流)
小组1:我们组认为可以先算出女一队平均每人踢的个数,再算出男二队平均每人踢的个数,然后再比较。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办法吗?
生:同意。
师:那你们能想办法算出女一队和男二队平均每人踢的个数吗?
(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如果把女一队4号踢的1个给2号,这样,每个队员踢的个数就一样多了,都是7个。
(为了让其他学生理解得更明白,我让该生上台边说边演示)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女一队平均每人踢几个?
生:(齐)7个。
师:那我们就把7叫做7、6、7、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刚才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女一队踢毽子的平均数,下面请大家猜一猜男二队踢毽子的平均数将在哪两个数之间?
生:在7和9之间。
师:它会不会大于9或小于7呢?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中间数。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男二队踢毽子的平均数是几?
生:8个。
师:那你们认为,哪一个队应该获胜呢?
生:男二队。
(男生欢呼雀跃)
师:我们为男二队的胜利鼓掌,也为女一队加油!如果把我们全班68位同学只分成男女两队参加踢毽子比赛,再用移多补少的办法决定胜负,你认为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的办法外,你们还能用什么办法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还可以计算出来。女一队平均每人踢(7+6+7+8)÷4=7(个);男二队平均每人踢(7+8+9)÷3=8(个)。
师: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和用移多补少的办法得到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反思:“那你们能想办法算出女一队和男二队平均每人踢的个数吗?”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看似平常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能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深刻地认识平均数。估计平均数在哪两数之间,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做事要有预见性的意识。然后,我提出一个假设:“如果把我们全班68位同学只分成男女两队参加踢毽子比赛,再用移多补少的办法决定胜负,你认为怎么样?”学生感觉到很不方便,体会到移多补少的方法不具有普遍性,促使学生想办法用数学方法来计算,体现出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此环节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比出哪队获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平均身高。
师:请同学们先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身高,然后各自估计一下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 最后再实际算一算,并填写好记录单。
(小组长开始组织活动,有的成员在汇报,有的在倾听,有的在记录……课堂秩序活而不乱)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先进行了分工,然后每个人汇报自己的身高,我们四个人的身高分别是:141厘米、140厘米、143厘米、142厘米。1号和4号估计的平均身高是141厘米,我是2号,我估计的是142厘米,3号估计的是140厘米。最后算出我们组的平均身高是141厘米加5毫米。
小组1:(成员补充)我觉得在估计的时候都抢着说,听不清楚到底说的是多少,应该让每个人轮流去说。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
生1:我认为他们组表现得还可以。
师:你认为他们组哪些方面表现得还可以?
生1:他们分工明确,而且平均身高也算对了。就是我有一个问题想问3号,你们组的最低身高是140厘米,而且只有1人,为什么你还要估计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呢?
(3号说不上来)
师:你能给他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生1:他们小组的身高最低是140厘米,最高是143厘米,所以平均身高肯定在140厘米和143厘米之间。
(3号点点头)
生2:我认为我们组合作得比他们组要好。
师:那把你们组合作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生2:我们组也是先进行了分工:有小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监督员。我们在说的时候,没有抢着说,而是从1号到4号轮流说,最后算出我们小组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Ø 知识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Ø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Ø 价值目标: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个步骤铺设教学过程:
一、课刚开始,通过 “比比眼力”的活动从实际操作层面让学生在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的过程中学会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使得三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
二、在新课部分,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提出“怎样比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准一些?”使学生产生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见多识广”,围绕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平均数的感受,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活动“明辨是非”,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四个活动“一鼓作气”,学会准确估算平均数的范围以及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三、最后总结全课,在“智力冲浪”中设计了一次有趣的射击比赛,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变化,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充满乐趣。但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和教学水平的有限,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