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金光小学 张向阳
好久没有这样畅快淋漓地上课了,那感觉只有一个字:“爽”!
在今天的课上,我与孩子们用心与智慧在交流,在真情的互动是学习,心中幸福洋溢。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一个数的约数与倍数”
我打算让孩子们独立的形成方法的建构,于是,调整了教材的教学设计,采用了一种较为笨拙的方法。
让孩子们在练习本上,先写出1的约数,这很简单。顺利完成。接着,又让孩子们写出2与3的约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只是认知信息的强化。孩子们也没问题。于是,孩子们又在思考,4的约数是几,他们很快得出了4的约数是1、2、4,我便将孩子们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就这样,他们从1,一直写到12。我没讲一句关于方法的提示,只是让孩子们在小组与班级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中,也有孩子做错了,让孩子们自己去交流,去修正,在知识结构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与方法的独立建构。
其后,又出示了24与36这两个数,让孩子们分别写出他们的约数。从反馈情况看,效果很不错。相信孩子,让孩子们独立地学习与感悟,也许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在孩子们通过所得到的约数,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约数的一般规律后,我便将教学引入下一个环节:“求一个数的倍数。”
课前,我预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孩子们进行一个小比赛,用30秒时间,看谁写出3的倍数多。打算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让孩子们在现实中,通过比较,自主地发现一个数倍数的无限。我希望看到“有同学写了几个后,就停下笔,在思考用什么方法表示;有同学在写的过程中,思考是否有比较快捷的方法;更希望看到有孩子在不停的写下去的场景。”这样才能在比较中,让孩子对“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有真切的体验。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刚将比赛要求说完,还没来得及说“比赛开始”,王晶晶这孩子就向我发难了:“老师,这样的比赛没法比。”
一看她那满脸不服的神情,我知道自己输了。
“3的倍数有无数个,是写不完的。”她一脸的不高兴,似乎是认为,我捉弄了他们。
王金鹏一听,便说:“我们只要用省略号表示就行了,不用比了。”
比赛没开始,我已败下阵了。其根本原因,还是小看了孩子,低估了孩子的学习与知识的建构能力。
于是,我只有请孩子们在本子上,到黑板前,写出3的倍数。孩子们一个个都自觉地用省略号来表示倍数的无限,我这个教师只好进一步地往后“隐退”了。
看孩子们学得不错,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很高,心中真的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于是,我便将综合练习又改为:“自选一个数,写出它的约数来。”
孩子们自己有了对练习内容的选择权。他们很快就写出了自己的选择与答案来。
在班级交流中,王波同学大声说:“1的约数是1”。引来全班轰堂大笑,为他的简洁而高兴。
当然,孩子们说了很多数,并交流了各自的思考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少的孩子在争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必须提醒孩子们要学会倾听。
提醒后,孩子们在听同学的发言,在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检索与检验。当陶锡梅同学,用她那并不清晰但很肯定的话语,准确地说出了24的所有约数时,全班同学又一次为她响起了掌声。
“孩子们,请你再写出一个数的倍数,要写出你的创意来,让全班同学欣赏你的精彩。”我已打算作为一名欣赏者存在于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之中。
教室里很平静,一会儿功夫,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精彩。
“2的倍数有2、4、6、8、10……,每个数只相差2,还全是双数。”
“1的倍数有1、2、3、4、5……,它们是自然数。”孩子在得意地说。
“5的倍数有5、10、15、20、25……”一个孩子很有节奏地说着,引来全班同学的共和。
“10的倍数有10、20、30、40、50……”这个孩子居然用上了整十数,真是很有特点。
下课铃声响了,但孩子们意犹未尽。
真不忍破坏孩子们展现成功的这种热烈之境。
很反对拖堂的我,还是决定破例让孩子们再说一点。
课堂教学延长了三、四分钟。其实,这几分钟,只是想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有更多成功的体验。
他们在一个个有序地说,其他同学在静静地听,并用手势对同学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
师生的情感,此时已真正地交织并共振于孩子们学习成功的喜悦之中。
在写今天的教后感时,我对今天的课堂教学也破例打了从没有过的高分:“A+”。
其实,今天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的存在问题,是打不了这样的分数的。也许,是为孩子们那种学习热情所感动,自己也偷着高兴了一回。
很好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