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自从上届学生的返校反馈,“高中数学太难了”,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回想我自己学习数学,反思我的教学,我也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数学需要背诵吗?需要,但我从来没有单独背过啊,不需要,那些结论我们只有知道了才能用啊。所以说数学的记忆可能真的和语文、英语记忆不大相同,理解着的记忆在不自觉中,根深蒂固。记得我小时候就是怎么记课文、文言文都记不住,往往被老师留下来。那是一个痛苦的回忆,到现在我还很害怕我的当年的语文老师。是不是有些孩子学习数学就和我当年学习语文一样痛苦?是啊, 现在我教的这两个班级里就有这样的孩子,我不敢批评,甚至有时不敢催要他们的作业,我害怕弹起他们那恐惧的神经。
??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牢记一些知识、定律、公式,因为这些东西是思考的基础,只有熟练地把这些知识存储在大脑的记忆库里,才能在思考的时候随时提取出来深入地全面地更进一步的思考,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知识记忆的越牢固,当思考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不断地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答案。解题的过程,技巧也是需要反复不断熟练的。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技巧,当遇到难度更高的题,需要难度更高的技巧解决时才能达到完成的目的。知道并不等于会了,也许是一知半解,会了和熟练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反复的记忆和练习是达到熟练的过程,孰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打羽毛球,交给你打羽毛球的方法,球来了怎样去接去打出去,你知道并不一定会运用,你也会接了,但每次的球都不一样,接住每一个不同的球就需要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有的孩子见到一道数学题,就不知道从哪儿下手,题目上给的条件,总联想不到相关的知识点,对数学公式、定律等不熟悉,当然看到一个题就无从思考,无法下手。
其次,如果学生对数学有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就没有学不好的。记得小时候,我爸爸是会计,他经常打着算盘,而我就在一旁观看,这估计就是我的数学启蒙。我对数字特别感兴趣,往往是他用算盘,我用手算,有时竟然直接在脑子里运算,算对了高兴地溢于言表。喜欢做这样的事情,练就了我的计算能力,特别在上学阶段,只要我会算的题,基本上很少有错误,也就使我的数学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这种强化是一种正强化,积极思考,乐于思考,相信自己,引以为豪。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会思考很长时间,也会乐于善于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受到启发,比如上半学期一直纠结的曲边四边形的面积,今天终于解决了,我好开心。要说对我目前有多大的用途,倒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我还是很兴奋。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点燃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欲望。试想当年如果我的作文没有被当成差的典型,当堂读念,或许我就不会对写作这么恐惧和厌恶。在一个人的心目中,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受伤的心,受刺激的场景是很难抚平的。我常常告诫自己:“要用真心去爱着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哪怕是一块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