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伟华老师的教学案例:
我上《轴对称图形》时,为了克服轴对称定义中的难点——“完全重合”,特地设置了如下情境。
【情境创设】上课伊始,我特意在皮鞋底下沾上石灰,使得走进教室时在地板上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学生感觉非常奇怪,兴趣高涨。
我设问道:“同学们,老师刚才走进我们教室,在地板上留下了什么?”
学生看了地板,笑着齐声回答:“石灰脚印”。
我继续追问:“如果现在老师要退回到教室外面,但地板上却不能留下新的脚印,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你可以跳出去吗。”“你可以带一把扫帚,边走边把新的脚印扫掉。”我听后把这些可能一一否决,说老师不带工具,更不可能跳那么远。
学生沉思良久,终于有学生‘顾’说:“老师,你可以转过身,沿着刚才的脚印走回去。”
我听完,就按照学生的意思,转身往外走,结果刚走两步(脚尖踏着旧脚印的脚跟处,脚跟落在旧脚印的脚尖处),下面的学生‘张’就说:“不行,地上已经出现新的脚印了,其实不该这么走的。盛老师,你不要转身,就用脚沿着刚才的脚印倒退走!”他怕我听不懂,还解释说:“就是用你的脚尖踏着刚才脚印上的脚尖,脚跟落在刚才脚跟的脚印上。”
我听完,觉得时机比较成熟了,就顺势引导说:“哦,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让老师新的脚印与刚才的旧脚印完全合在一起,是吧?”
‘张’高兴的点了点头,我趁热打铁说:“‘张’说的那么费力,谁能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张’的意思吗?”还故意拖长调子:“是……什么合……呢……”
水到自然渠成,学生‘李’一站起来就说:“可以用‘重合’这个词语来概括刚才老师的新旧脚印。”
【反思】说起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和活动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其实情境的创设首先应符合以下两大要素。
1、激趣。即教师情境的创设应选取儿童身边的、感兴趣的、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事例、场景,以此来诱发儿童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实现情感层面上的“乐学”。上述课堂中教师的石灰脚印是学生感到新奇的,是“非常规性”的,学生没有意料到教师要沾着石灰走进来,这就给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设置了悬念,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使教学过程波澜起伏,唤起、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便能够快速、有效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
2、孕伏。教师的情境创设不能简单就因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设置,教师的情境创设应让学生笑过之后有思考、有回味,要有数学思维的空间,更要为后面的新知学习中的难点作好铺垫、孕伏。轴对称图形中的“完全重合”是一个知识难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更别说应用。上述课堂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笑声中、在积极思考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难点,从而实现了认知层面上的“会学”。
情境的创设要做到“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只有让学生的“乐学”与“会学”有机统一,才能为学生开辟一条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自主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
徐斌老师的听课札记: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啄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子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子门前却没有路。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
其实,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它们是怎样站立的?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4只4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若愚点评:
读了这两个案例,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创设情境应该“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