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已经困惑我好久了。
这还要从上周的公开课说起。在上周也就是10月30日下午我在七10班上了3.3整式一节课,虽然说是公开课,我也进行了充分了准备,但我自认为真的上了一节随堂课,也许我只是想把我的数学课堂上真实的状态呈现给大家。
关于这节课,大家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学生不够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也许作为10班数学老师我已经习惯了。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在新课上主要地关注中等生或者差生,甚至拿着周测成绩来提问他们。在我心里,自认为好的学生思考和写的习惯都比较好,上课不需要老师的关注也能跟上课堂思路,而中等偏下的学生就不一样。这样,就造成的很明显的后果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没那么舒服了,因为他们很容易被不幸地提问到,而好学生仿佛置身于这节课的边缘,甚至以自己的节奏继续做还没有讲到的题目。正因为如此,课堂上便出现了大家看到的状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够积极,学困生担心自己被提问到,而学优生明知道自己不会被提问便也不举手。关于这节课另一方面的评价就是认为我这节课关注到了差生,使得差生能够在老师的提醒和提问下坚持学习和思考,这些对提高成绩应该是很有帮助的。事实上,具体有没有帮助,也还没有考几次试,我也不是很清楚。
经过这几天的思考,我仿佛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这样的模式了,毕竟,课堂上太过于沉闷,没有适当地刺激到学生,使他们产生多巴胺,并不有利于他们的思考,另外也不能激起老师上课的热情。这样的课堂对于好学生来说仿佛也是不公平的,我不应该走向这样的 一个极端。那么,又想关注学优生,又不想忽视学困生,我到底该怎么办呢?当我跟一个数学方面的学困生聊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她的回答仿佛点醒了我。她说老师刻意地把过多的关注集中在学困生身上,有时候会给他们造成压力,觉得自己就是因为做的不好而被提问,尤其是当老师拿着周测成绩单进行提问的时候。另外,如果学优生能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进行展示,他们优秀的表现也会给别人带来一些启发,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
仔细思考这个同学的话,确实是有道理的。作为老师,本来就应该关注到每位同学的成长,既要让学困生跟得上,又要让学优生更优,让别人看到他们的风采,所以,我不能再走太极端的路子了。另外,一直坚持认为,任何课堂的目的并非是追求热闹,而是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成长,找到自身的价值,激励他们前进。